“四下基层”须搭起语言“连心桥”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党群工作局 杨诚凯  “四下基层”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党员干部应搭起群众语言“连心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亲和力,聆听群众心声、打开群众心结,推动基层工作接地气、出实效。

  “沉身”融入“邻里”氛围,打破“交流壁垒”。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基层实际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前提。群众的喜好是什么、急难愁盼有哪些,村情怎样、社情如何,了解这些,党员干部才能更好地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融入群众,和群众说在一起、聊到一块。倘若对基层群众约定俗成的话语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则基层工作的质量和成效难免会大打折扣。说好“群众语言”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基层大课堂”是“群众语言”最活跃、最集中的地方,要打开群众“话匣子”,首先得卷起“裤腿子”、掏出“心窝子”,沉下去方能扎进去。要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街头巷尾,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谈心、站在一根田埂上聊天,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掌握的“群众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与群众交流也会越来越流畅。

  “土语”增强“翻译”能力,做好“上传下达”。在基层工作中,语言运用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善用“群众语言”,不单局限于学会方言土语、了解社情民意,更重要的是培养说话“接地气”、“翻译”政策文件的能力,不讲“官话”讲“白话”,不念稿子聊家常,站在“自家人”的角度,用简约朴实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大道理”同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比如,以“撸起袖子加油干”倡导真抓实干,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形象地形容发展与生态的关系,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诠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这些“群众语言”表达清晰、生动形象,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因此,党员干部理应学会说“群众话”、谈“民生理”,在群众喜欢看、愿意听中不断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实干”锤炼“服务”本领,提升“幸福指数”。基层工作重在与群众互动,聆听心声、回应诉求、解决困难。在与群众交流时,应读懂“字面语”、听懂“话外音”、看懂“欲言又止”,遇到群众话里“犹抱琵琶半遮面”,党员干部就应“心有灵犀一点通”,调至“群众频道”,做好知音人、贴心人。倘若在面对群众问题时,不能耐心听完“满腹牢骚”,习惯于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热衷于搞“样板话术”,以“说理”的方式讲一些空话,甚至开“空头支票”,非但解决不了问题,更损害党的形象。说得好不如干得好,雷声大、雨点小,工作没有成效,群众自然不会“买账”,再好的“群众语言”也无济于事。党员干部应沉下身子、迈开步子、挑起担子,践承诺、纾民困、暖民心,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学用转化本领,在基层一线干出实绩。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4-01-22
下一篇 2024-01-2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