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要“得法”

安徽省宿松县委组织部 洪眉  当前,第一批主题教育告一段落,第二批主题教育已全面启动。而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点环节,必须“得法”。如果不得其法,那往往事倍功半。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习得“脚法”“说法”“做法”,以求知求解的态度,干实干深的毅力,担当作为的决心开展好,才能“调”出实情,“研”出实招,“办”出实效。

  习“脚法”,达“步轻印重”之境界。在为基层减负的大背景下,调研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一些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所作所为,很值得反思。他们有的人未行动,电话、通知早就到了基层。他们的车子一到,基层单位的主要干部早就等在门口进行迎接,前呼后拥到办公室,喝喝茶、听听汇报,然后再按照约定的路线图,奔向基层“示范点”,参观什么、听谁介绍、停留多长时间,几点几分离开,前往下一个地方,听谁介绍,都有完备“脚本”。这样轰轰烈烈的调研,基层干部不感冒,百姓群众记不住,只觉得看了“一场热闹”。干部下基层搞调查研究,第一条就是要知道“往哪里走”,要端正态度,搞准定位,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转变角色、俯下身子深入到群众当中,不打官腔,不讲排场,“多走田间路,少坐办公椅”,坚持好问题导向,把调研重心放在艰苦困难的地区,把调研重点落在解决基层“急难愁盼”问题上来,将调研融入到乡村振兴、服务民生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去时期待十足,回时干货满满。

  习“说法”,达“同声相应”之境界。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说话是门艺术,也是门学问,群众工作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语言交流。当下,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走访,大兴调研之风,但有的却反响平平,收效甚微。细问之下,原来是群众的“嘴巴”没打开,和群众中规中矩地谈工作,一本正经地问情况,尽管群众也接受,却或多或少觉得有些干巴巴、硬邦邦。这种尴尬和无奈暴露出一些领导干部在调研中不太会与老百姓“聊家常”的短板与欠缺。家常其实就是群众的家长里短,是群众缺不了、少不得的“柴米油盐”,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映射着百姓生活,折射出百姓心理。调研时不妨转换思路,入乡随俗,多与群众聊聊家常话,由身边事谈起,从他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起,语言尽量“接地气、沾土气、冒热气”,话题群众“听得懂、感兴趣、很关切”,激发群众兴趣兴味兴致,引起百姓共鸣共振共情,拉近彼此距离、增进思想感情,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听到调研“最真实的声音”。

  习“做法”,达“脱虚向实”之境界。只做不说不行,只说不做也不行,因为开展调查研究根本目的在于真正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检验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不在于调研方案有多完备、调研过程有多曲折、调研报告有多厚实,关键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如果群众看不到切实变化,得不到切身实惠,那调研就只是一场自娱自乐的“表演”。开展调研时,要树立效果导向思维,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握好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做功”,紧密中心工作、社会热点和民生难点,人民需要什么就调什么,发展难在哪里就研哪里,坚决杜绝一调了之、只调不研和研而不实等假调研、调假研现象,摒弃“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从调查研究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入手,干在实处,干出实效,将调研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对策在一线研究、难题在一线破解。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4-01-24
下一篇 2024-01-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