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旅游景点的“火”带动文化传承的“活”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委组织部 雷欣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指出,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得益于党中央的各项利民政策,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有“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想法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文化旅游”亦成了热词。党员干部应紧跟时代发展,让旅游景点的“火爆”和文化传承的“活力”来一场双向奔赴的邂逅。

找准“小”元素,丰富活灵活现的“城市记忆”内涵,让文化“活”起来。citywalk风靡一时,游客漫步在城市街头,观览古城区建筑与新城区高楼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感受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耀目火花,各省博物馆在节假日期间人满为患,纷纷采取限流措施,这表明人民群众渴望了解历史文化的意愿逐渐强烈,无形中对当地文化传承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既要讲解好、传播好当地历史文化,又要把“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有效衔接。从2023年“淄博烧烤”的爆火到2024年“天水麻辣烫”的出圈,均是以特色美食带动旅游发展,进而推动文化传播。党员干部应因地制宜,从“大同”中独辟蹊径寻找“小众”要素,比如故宫下午茶,在传统糕点上增添故宫文化元素,吸引游客、创造流量,打造“小而精”的文旅品牌,塑造独特的“城市记忆”,把“流量”变为“能量”,赋予文化传承活力。

找准“土”元素,讲述悠久动人的“乡土文化”历史,让文化“活”起来。“乡村博物馆”的不断涌现,民俗文化搬上“村晚”舞台,使“乡土文化”成了新的旅游热点,在油菜花田、麦田打卡拍照成为时尚,在古香古色的“古镇”游览更是成为人们释放工作或生活压力的选择,这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乡土风光的向往和追求。原生态“露天博物馆”——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活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拦门酒”“芦笙舞”更是成为“活招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地人更了解本土文化,党员干部应广开渠道,征集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结合当地民风民俗,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同时组建一支知文化、懂文化的本土导游团队,为游客讲述“乡土文化”厚重历史,以民族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乡土文化传播。

找准“新”元素,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文化“活”起来。载体“新”。《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剧点赞量达2800余万,给文物赋予“人”的真情实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河南卫视元宵晚会传统文化“新”用,抛出“唐宫夜宴”王牌,带着观众穿越千年领略大唐风采。由此可见,以群众喜闻乐见、出其不意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文化传承达到空前的热度。人才“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照相机的新时代,每一个人都有传播文化、传承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应活用知名博主宣传当地特色文化,以博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播事业中。更要活用地方人才,充分运用“和美乡村推介官”的本土优势,让本地人叙说本地乡土文化故事,只有把故事讲好了,文化才能传承好。

本文信息来源自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4-04-20
下一篇 2024-04-2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