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不能“被安排”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龙山镇党委 丁璇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调研能让我们掌握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在过去一段时间,一些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往往“被安排”,走的是“经典路线”,看的是“优美盆景”,前呼后拥,走马观花,这不是真正的调查研究。也有一些领导干部是先有结论再去调查研究,这样的调查研究得到的只会是“求证”,听到的只能是附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无论哪一项决策,都需要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集中群众智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政策。

但现在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作风,上级党政领导基层检查工作、调查研究,下面都会事先安排,要去的地方、时间、路线,谁陪同、谁汇报,都精心安排,有时连“围观群众”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生怕出漏洞、惹娄子。出现这种不良风气,主要来自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报喜不报忧、唯上不唯实的不良作风。他们看重的是上级他们的政绩、工作能力的评价,而非调研质量。

说实话,报实情,深入实际,求真务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必要前提。一些地方的工作之所以推不开、推不动,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调研时,上级领导难以看到基层真实情况、听不到群众的真实声音,基层的声音无法顺畅传递到上级部门,基层问题也得不到及时反映,导致决策时候不符合基层实际情况。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声音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源头活水。领导干部搞调研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调研,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调研的根本要求是沉下身子“接地气”,要真正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下基层,细观察、深思考,从实际中发现问题,从群众中汲取营养,通过调研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身上有汗水,脚上有泥水。”真的下基层,避免坐在车里论乡村振兴,突击调研,随时调研,把一项“被安排”的调研变成主动出击,把握真情实感,体察民生疾苦,不能只看表面的光鲜亮丽,更应该看看华丽的外表之下的真实,走进贫困户,走向政策难以推进的地方,看看是什么阻拦了进步,怎样改正,不应该只要求下级整改,也应该回头看看自己制定的政策是不是因地制宜,改改自己的小毛病,缓解上下级的矛盾,走出“被安排”的格局。

(0)
上一篇 2021-01-19
下一篇 2021-01-1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