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问自身“出山要比在山清”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于辉

近日,有幸拜读地质学“开山大师”丁文江的《麻姑桥晚眺》,自感深受触动。全诗如下:“红黄树草留秋色,碧绿琉璃照晚晴。为语麻姑桥下水,出山要比在山清。”

好一句“出山要比在山清”啊!要知道,泉水因在山涧中贮藏,有竹林树木的荫庇和涵养,才得以不被世间杂质所污染,所以总是清澈见底。但一经流淌,泥沙、杂草、尘土皆席卷而来,出山的水在奔流出山的过程中很难保持清澈的本质。这便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典故。然而在丁文江的眼里,这人生之水不可如自然之水。人生之水即便出了山,受到了污浊的沾染,也会经历沉淀、洗礼、净化,从而得到升华,变得比在山时更加清澈、纯粹、长久。

由此我想,每位党员干部都应该用“出山要比在山清”的廉洁之问叩问自身,是否问心无愧?是否没有“微腐败”“小纵容”?是否能保持一生刚正不阿?我认为,要想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在洗涤污秽、净化自我,必须做到三个“清”,即头脑“清醒”、身子“清白”、步履“清楚”,才能在“生命的河流”中劈波斩浪、激浊扬清,做到“出山更比在山清”。

头脑“清醒”,才能初心不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党员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在工作、生活中必须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自己忠诚。入了党,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表明了自己的信念,笃定了自己的志向,抱定了自己的初心。所谓“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个别党员干部之所以会违纪违法,说白了就是头发昏、眼发花,在人生长河中丧失了理想信念,逐渐被腐败堕落的“污秽”思想侵蚀了头脑,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万丈深渊。“出山要比在山清”就是在告诉我们,源洁才能流清,唯有头脑“清醒”才能把牢方向,找准目标。要在“出山”的过程中,不断磨炼党性、心性,让初心更加笃定、信念更加坚定。

身子“清白”,方能敬终如初。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作为有思想、有意志、有品格的我们,更应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到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坦坦荡荡。古往今来,不乏“清白”做人做事的楷模。明朝朝政混乱,贪官数不胜数,海瑞如出淤泥之清莲,不畏强权,秉公执法,耿直廉洁,保持了自身的清白,为人民做出了贡献,被百姓称之为“海青天”。原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出山要比在山清”就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党员干部就是要用自己干净的一生,诠释共产党员的忠诚与信仰。

步履“清楚”,终能行稳致远。人生的河流曲折漫长,随着身份、地位、外界的改变,遇到的“糖衣炮弹”“甜言蜜语”会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就会沾上“污泥浊水”,这时再想保持最初的“清”已经很难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因此,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走得清清楚楚,踏踏实实,走“康庄大道”,不走“邪路小道”,每踏出一步都扪心自问自警,是不是为公为民,会不会走到胡同巷尾。“出山要比在山清”就是在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定论,只要自己内心存着正道,走好走对脚下的每一步路,人生定会愈加清洁,品行也会愈加干净。

常问自身“出山要比在山清”,就是要常问自身的纪律、党性、理想、信仰、信念,时常提醒自己初心是什么、权力从哪里来,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干部身份,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处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被熏染,真正做到“出山更比在山清”。

(0)
上一篇 2021-02-24
下一篇 2021-02-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