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德治+” 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四川省仪陇县委组织部 黎强

德治,在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使人心良善,“知耻而无奸邪之心”,以维持社会之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基层德治建设,足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德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推进基层治理的重大实践中,须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德治+”的举措,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充分激发“红色效应”,构建全民参与的公益慈善体系,最大程度释放“德”之美丽,筑牢基层最大同心圆,助力治理提质增效。

德治+“主流”,为基层铸魂魄。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具体实践中,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春风吹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最大化,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基层塑形铸魂提神,推动全民崇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农村,要紧盯老龄群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精神文化活动,着力破除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孕育文明新风;在城市,要聚焦年轻一代,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现代青年增底气、壮筋骨、强信仰。

德治+“红色”,为治理增效能。在我们党的百年伟大征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印记、红色资源,形成了丰富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是民族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但在实际运用中,红色资源的覆盖面大多限于党员干部等体制内人员,除旅游吸引外,对其他群体的影响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激发红色资源对普通群众的激励引导作用,广泛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各类学生、志愿者、社会工作者、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常态化开展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红色”染“红心”,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增强永远听党话的决心,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同时,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先进典型不能仅仅局限于评选的各类先进模范,还应注重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中去挖掘、拓展,让如张思德、焦裕禄等先辈的光辉与时代齐放光芒,永不褪色。

德治+“公益”,为社会立风尚。公益事业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扶危救困,在公民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提高对公益事业价值的认识,大力弘扬公益文化,助推公民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提升,树立社会新风尚。首先,要推进政府主导的慈善会、红十字会等公益机构改革,最大程度去“行政化”、公开透明化,提升公信力、影响力,示范带动其他各类民间公益组织有序健康发展。其次,要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关心公益、参与公益、热爱公益,鼓励组建形式多样、各有所长又相互补充的各类公益组织,把公益事业从少数人的善行善举升华为全体公民的基本共识,实现不同社会群体的良性互动。第三,要大力倡导志愿活动,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领域,建立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提升志愿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办实事、做好事,用微治理、微服务赢得群众“大拇指”。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