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振兴要做到“靶向发力”

贵州省普定县委组织部 曾加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弱则乡村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做到“靶向发力”,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组织振兴,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

聚焦政治功能,增强“政治引领力”。政治引领关系乡村政治生态。强化政治引领作用,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善于带领群众将中央谋划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这意味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着力增强政治领导力,牢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树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本领和定力;要着力增强思想引领力,真正学通弄懂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和中央战略部署,善于把党的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实践;要着力增强群众组织力,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乡村改革发展的全部活动之中,组织动员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要着力增强社会号召力,科学把握农村社会群体分化、利益多元、思想活动独立性增强、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新情况,以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感召鼓舞社会各个方面团结起来共同奋斗;要着力增强廉洁防控力,坚持自我净化,努力清除一切侵蚀党组织健康肌体的病毒,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

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农村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组织由党员构成,内在要求每个党员自觉将改革发展稳定的职责使命担当起来,把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作为检验自己党性的重要标尺。人民群众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每个党员的表现,来感知和评判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因此,党员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要敢于承担、善于作为,既在大是大非的重大政治问题上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又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及关头豁得出来。党组织作为责任主体,不是党员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必须强化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组织协调、组织资源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严密组织体系,增强“组织覆盖力”。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坚持和落实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坚实基础。要创新组织设置,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作用相同、优势互补、有利于党员作用发挥的原则,深入探索村村联建、村社联建、村企联建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等党组织设置形式,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激发党组织活力。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要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具备条件的推行“一肩挑”和交叉任职,确保党的领导落到实处;要牢固树立加强支部建设鲜明导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真正使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

注重人才选育,增强“内生发展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要健全青年农民教育培养体系,构建组织选拔与群众认可相结合的选人用人机制,把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青年农民纳入组织培养视野;要树立把青年农民队伍培养成党员、致富带头人、村干部的鲜明导向,搭建素质提升、就业创业、实践历练“三个平台”,培养出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把培育具有企业家特质的带头人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作为改善农村党员结构的重要抓手,引导推动具有企业家特质的人才上山下乡,留在乡村,吸纳具有企业家特质的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担当带头人;要鼓励支持本地年轻人在农村施展才华,吸引在外青年农民、大学生返乡创业,把他们中的优秀人员吸纳入党,作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后备人才着力培养。

推进探索实践,增强“自身创造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动实践中不断磨练、不断总结、不断升华。要创新开展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抓好共驻共建共享,加快构建快速便捷服务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通过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努力实现居民有认同、城乡有变化、社会有进步;要加强舆论引导、政策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共治社会基层环境,共享社会安定成果;要继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坚决杜绝“黑恶”势力进入基层干部队伍,杜绝“黑恶”势力侵染基层政权;要创新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介、新技术、新传播手段和新沟通途径,扩大党员与群众的互动与接触,让组织活动走向基层、走向厂矿、走进学校、走进院落、走向田间地头。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