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全民族抗战”背后的“全”字密码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古佛镇选调生 常佳佳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党中央大力号召及众多爱国人士的呼吁奔走和全力运筹下,建立了来之不易的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背后,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青史为鉴,用心解锁“全民族抗战”背后的“全”字密码,凝心聚力、实干笃行,奋力书写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时代新答卷。

全心全意、全始全终,解锁理想信念的“全”字密码。“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从卢沟桥事变肇始,惊天“枪响”震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华民族,大江南北、平津内外,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用“热血”浇铸了千古不朽、熠熠生辉的“抗战精神”,用“生命”锻造了不可跨越、崇墉百雉的“长城盾墙”,用“忠诚”谱写了感天动地、誓死不屈的“壮丽史诗”。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是永恒不变的“向心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踏浪前行的力量源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干部,最好的忠诚是牢记“国之大者”、砥砺初心使命,是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大计紧密相连,全心全意、全始全终,化“心中信仰”为乡村振兴挥洒的“青春汗水”,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的“信念决心”。

全身投入、全情融入,解锁执着奉献的“全”字密码。卢沟桥“硝烟四起”的那一天,第29军司令团全体将士高喊,“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与桥共存亡,绝不后退。”革命英烈们用“血肉之躯”来抵挡侵略者的“刺刀枪炮”,他们捍卫的是民族大义,守护的是“人民的江山”。“人民至上”是穿越时空的“磁力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二字重逾千钧,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走进群众生活,方知百姓冷暖,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做群众工作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新时代青年要明晰自己是“人民勤务员”这一准确“标签”,始终把人民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挂在嘴边,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姿态思“民生疾苦”,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谋“富民之策”。拜人民群众为师,把“实践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向下扎根,方可向上生长。

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解锁砥砺奋进的“全”字密码。“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今日的中国,历经了岁月河流的“潮起潮落”,已不再是当年的“东亚病夫”,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清醒,才有不忘国耻的自觉;只有清醒,才有砥砺前行的韧劲。青年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不怕苦、不畏难、不服输,啃下“最硬的骨头”,攻下“最坚固的堡垒”。作为新时代的“新鲜血液”,扛起的是民族的责任,接下的是时代的“接力棒”。迎难而上是历久弥坚的“正能量”,年轻干部要“自我施压”“自找苦吃”,钻研“卡脖子”的技术难关,脚踏现实“大地”的同时,常怀“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与紧迫感,保持正视问题的清醒和主动担当的自觉。用历史的火把照亮奋斗之路,积聚起“乘风破浪”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踏平“坎坷”奔赴“光明”大道。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7-09
下一篇 2022-07-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