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法”治助振兴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该句出自王勃的《上刘左相书》。“三农”关乎民生大计,是强国安邦的题中要义,而法律更是保障“三农”发展的基石。当前,农村仍然存在农民“不懂学法、不懂用法、不懂找法”的现状,发生冲突与矛盾仍多采用“动嘴皮子”、“手脚组合拳”等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一言以蔽之,只有厚植乡村的法治文化土壤,提升法治文化品质,方可使法治文化“软实力”变成助推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涵养法治思维“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农村法治文化的发展,要从农民的法治意识上先抓起,只有让村民做个“法律明白人”,才能法治成为乡村发展的“原动力”。一是要搭建寓教于乐的法治宣教平台。整理本村法治名人、典故、警言等法治资源,打造高标准法治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制长廊等美观又不失实用的文化阵地,让村民在“无心插柳”中接受法治浸润。二是要打造喜闻乐见的法治宣教舞台。将法治融入到农村的传统文化当中去,将其与快板书、地方戏等艺术形式完美融合,用村民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最质朴的人文情怀弘扬法治文化,普及法律知识。三是设立明礼诚信的法治宣教节日。在节日当天定制并发放法治宣传手册;开设法治宣教课堂,营造农村浓厚的法治氛围。定期开展以传统文化形式为载体的法治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娱乐中将法治文化入脑入心。

培养法治人才。推进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涵养思维是基础工作,人才到位才是关键一招。一是要大力“施肥育才”。培养本村本区域的“懂法人”,定期组织基层综治、司法部门干部、村“两委”成员以及本村法律专业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特别是深化“征地拆迁、土地流转、民工维权”等与村民紧密相关的法律政策培训学习,构筑本地法治文化人才高地,建立村民法治文化“知识宝库”。二是要注重“多面引才”,基层党组织通过社会化方式,将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人员、法治文化讲师团队引入农村,让农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和法治文化熏陶;三是要拉起“法治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与相关企业、司法部门、高校合作,搭建法治文化学习交流平台,迅速提升本地文艺骨干、理论研究员、热心法治文化等各类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组建“高水平”的“智囊团”,为发展法治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智力支持,为农村发展的法治问题建言献策。

赋能数字法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逐渐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人在做,云在算”的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我国的法治乡村建设形成了“互联网+法治”的新格局。一是要建立“云法治”模式。招募“乡村法律助力员”,通过“数据跑腿”实现网上律师迅速响应、精准匹配、快速下单解决村民疑难问题;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表达村情民意的信息资源共享渠道,让村民传递诉求、上访维权变成“举指之劳”;二是要公开“云法治”动态。加快各类法治产品的信息公开与融合,方便村民查阅法规信息,一站式解决村民法律难题,让村民切身参与到学法、找法、用法全过程,激活乡村普法内生动力;三是要落实“云法治”监督。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基层党委政府要当好“把关人”,实现网络舆论监督全覆盖。通过信息传播交流平台把握舆论先机,对涉法言论应查尽查,为法治文化传播营造清朗向上的网络环境。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法治是时代发展永恒的课题。如此看来,实现乡村振兴,法治是一门必修课,唯有做到涵养法治思维、培养法治人才、赋能数字法治,才能摸索出一条乡村法治发展道路进而擘画乡村发展蓝图,助力乡村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内厝镇美山村 朱蕴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05709.html

(0)
上一篇 2023-01-15
下一篇 2023-01-15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