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之力”守护一方青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苍翠柏树屹立千年,百年大计泽被后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发展阶段只有在制度上不断创新、系统发展、协同发力,才能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激浊扬清”的制度创新,呵护千古共享的“山川之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总书记考察时走过的柏林古道,自宋代以来因地制宜栽种树木,到明代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流风遗泽,犹尚未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宝贵遗产。好的制度设计传前世之良俗,开后世之规矩。十八大以来,河湖林长制全面推行、不断健全,促进了河湖林长治。古时河长负责防汛抗涝、服务农业生产,今承其制,立足于绿色发展理念和我国复杂水问题,实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生态问题日趋复杂,管理制度更不能一成不变,而要与时俱进,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观念,保持敏锐的环境保护眼光,对环境问题中的新变化、新形势、新状况能够及时把握、科学处理,在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不懈追求更高站位、更宽视野。

用“万里同心”的系统观念,守护风月同天的“千山万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当下生态环境整治已由重点整治转变为系统整治,制度建设要切忌顾此失彼、支离破碎、顾头不顾尾。党员干部要牢牢巩固系统观念,坚持长远谋划、统筹大局,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须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是统一的自然系统,共处同一家园彼此“唇齿相依、休戚与共”,要强化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的协作能力,用制度弥合治理的空间距离,填补管理的空白区域,黏合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切“有生力量”,也要把握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根据当地生态情况,探索创新因地制宜,激发制度活性,让制度文明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用“咬定青山”的制度执行,捍卫万金不换的“青山绿水”。制度管根本、管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从巍峨秦岭重披延绵不断的“绿衣”,到苍山洱海碧水清波入画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之下,我国万里河山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民更富。铁的事实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环境保护对立,就是与人民福祉对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既有成果不断深化,只有以制度法规牢守底线、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遏制投机取巧、胡作非为破坏生态的苗头,才能确保当代之计成万世之功。执行制度最终要靠人,如今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要性逐渐成为全民共识,共同参与监督管理是让生态保护更具执行力的应势之举,举国同心必将使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岳组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34389.html

(0)
上一篇 2023-08-01
下一篇 2023-08-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