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与新时代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让文化与新时代共振,是我们实现文化复兴的必经之路。

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让文化与精神共振。 “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是我们认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时间依据;“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强调的创新性,是推进文明更新的动力;“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强调的统一性,是我们辨识文明的空间坐标;“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强调的包容性,是拓展文明内蕴的路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强调的和平性,是中华文明本质属性的当代表达。五个突出特性铸就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也引导着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辉煌。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独特意义,让文化与思想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两个结合”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良性互动,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

守正创新谱写当代华章,让文化与产业共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我们创新思维、手段、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新优势、绽放新光彩。要高质量推动文艺繁荣,实施新时代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大文化传承主题“大书”“大剧”“大作”“大片”创作力度。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大力推动数字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它们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喜欢,以蓬勃的生命力活在当下、走向未来,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哆哆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43909.html

(0)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 2023-09-2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