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志愿红” 绘就居民“幸福景”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工作也寄予厚望,称赞志愿者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他在致信祝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时强调,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志愿者,让城市更有温度。志愿服务是传承雷锋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越来越需要各领域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抵御冰雪、抗震救灾、防汛抗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志愿者在大是大非面前彰显社会担当,闻令而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城市更新、生态环保、扶弱帮困、文明传播……广大志愿者在平凡生活中展现大情大爱,走进街头巷尾、医院、工厂、山区等。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又服务于各行各业,事不避难、心手相牵、无私奉献、勇毅前行,践行着志愿服务的承诺,形成一呼百应的磅礴力量,带领全社会的文明步伐。

一、“独木难成林,百川聚江海”:志愿服务是架起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志愿服务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在社会建设与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强化对公共生活的了解关注,并通过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因此,志愿服务活动是优化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弘扬志愿精神,在全社会传递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多年来,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脱贫攻坚、济弱助残、紧急救援、生态保护、大型活动等领域做了很多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志愿精神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促进了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同运行管理、服务保障人员和志愿者们亲切交流,希望志愿者们“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确保冬奥期间各项服务保障工作顺利,让各国参赛人员充分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文明礼貌,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在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上,亚运会与志愿情交融,3.76万名“小青荷”志愿者无私奉献、辛苦付出,累计服务时长达336万多小时,为56个竞赛场馆、20个独立训练场馆、22个专项工作团队,为竞赛运行、注册制证、礼宾和语言、抵离迎送、仪式活动等13个不同领域提供志愿服务。他们用责任担当展现了优秀的志愿者形象。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志愿服务日益成为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重要使命和目标。弘扬志愿精神,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为人类精神文明贡献优秀成果,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群众需求是志愿服务的“集结号”。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社会公益事业中。从重庆的救火“摩托骑士”,到河北防汛救灾的青年志愿者,再到投身各类大型体育赛事筹办的志愿者,无论是关键时刻,还是日常生活,都能看到只要群众需要,就会有志愿者辛勤忙碌的身影。截至2022年底,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3亿人,平均约每6人中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已有1.4万家志愿服务组织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上进行了身份标识,注册志愿服务团队数量达98万。人人参与、人人享有,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温暖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广大志愿者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更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志愿服务也要不断优化有效供给机制,加大供给力度,提高供给效果,推出更加丰富、更加精准、更加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群众在哪里,志愿者就服务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志愿者就提供什么。要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精准对接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扣准痛点难点问题,加大文化、教育、医疗、助老、法律等领域的供给,加强科学普及、科技咨询、技能培训等,努力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志愿服务。

三、“扶危济困当伸手,送炭添薪不畏寒”:推进制度化建设是志愿服务良性发展的“强心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志愿服务舞台广阔。让志愿精神持续闪光,需要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护航,为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创造条件。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不断发展,政府应逐步加强法律和政策“双管齐下”,法律是最大的保障,是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路径,各地应逐步构建既具有统一规范又充满地域特质的志愿服务法规。面向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应有序开展,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以基层群众为主体,激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发动群众参与,建设数量充足、构成多元、扎根乡土、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扩大群众参与,不仅要看量的增长、面的拓宽,更要注重深度参与、持续参与。这就呼吁我们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并贯穿于整个志愿活动始终,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针,要通过志愿积分、星级认定、礼遇关爱等措施,从多角度完善奖励机制,使满足一定条件的志愿者享受医疗费用适当减免、公办旅游景区费用打折、城市公共交通免票等福利,让更多志愿者产生浸润其中的体验感、乐在其中的成就感、受惠其中的获得感。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使志愿服务精神变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提升志愿者的精神归属感,最大程度让公民在奉献后能够获得社会认同感和幸福感,最大程度提高志愿者工作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汇聚时代暖流,培育文明新风。如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蔚然成风。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继续弘扬志愿精神,感召、带动更多人增强主人翁精神,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就一定能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做出新贡献,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共武汉硚口区委宣传部  王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tti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54863.html

(0)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 2023-11-2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