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良渚论坛”开幕的贺信中所说:“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并且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正如上个世纪,西南联大诞生地所立纪念碑的碑文:"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人类文明进步的至深奥义,就是要互鉴包容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共同繁荣的尽美境界。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人类文明是一个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百花园。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正如古时中国,大唐王朝宫廷中上演西域热烈奔放的胡旋舞,从而成就卷帙浩繁的煌煌气象;再观今日中国,科幻作家们积极自西方先进科技文明中寻求灵感,结合中国实际让三体中等科幻巨著走向世界,高原上从来没有臣服的山头,只有相互致敬的高峰交流互鉴、博采众长,才是发展各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最优途径。

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是坚持文化主体性。在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过程中,如果不能坚持文化主体性,缺乏强大坚定的文化自信,结果只能是在不同文化的激荡浪潮中迷失自我、背离自我。因此,坚持文化主体性就构成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前提。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带着文化自信和文化自我主张上路。“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没有文化自信,文明交流互鉴就沦为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没有文化自我主张,就变成随波逐流、应声附合。因此,文明交流互鉴要求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以中国实践证明中国理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主张。如此才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守住自我并取得建设性的成果。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交流的过程,需要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在文明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差异既体现在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上,也体现在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因此,尊重差异,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背景,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也需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文化交流不应该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要让各种文化都能够自由地流传和传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需要开放的心态,需要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价值和特点。只有在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氛围中,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才能够得到保障。

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还需要强调创新和变革的精神。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它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创新。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借鉴和吸收对方的优秀成果,但也需要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变革,以适应不同地区和时代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进入辉煌的新时代,党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最新体现。

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秉持开放、包容、创新和变革的精神,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有言:“文明从来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诚然,每一个文明都是各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都是人类文明皇冠上耀眼夺目的珠宝都有其不淹于风沙的光芒。当文明走出民族的土地,跋山涉水来一场文明间的美丽相逢,世界亦明亮起来。

(冯晨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13294880917,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62891.html

(1)
上一篇 2023-12-23
下一篇 2023-12-2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