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坚持党建引领,弘扬民族大团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规定和实践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铸牢”的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形成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高度自觉认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运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开展工作的能力水平。要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切实增强“五个认同”。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强大动力。一是白午安置点构建了支部建在社区、党小组建在楼栋、党员责任落在单元的组织网络。二是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儿童之家、市民学校等阵地,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大团结宣传,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和作用,把民族团结工作贯穿到各项工作中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

二、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着力维护民族领域和谐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又是民族工作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来保障和巩固民族团结,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针对搬迁群众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的民风习俗、同一民族在民俗习惯上的差异,始终把易搬群众的思想教育包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当作促进民族团结的“总开关”,广泛开展“扶志、扶智、扶贫”三扶教育。一是在社区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学习场所,强化远程教育站点使用,深入挖掘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二是搭建党员、干部、群众沟通平台。通过构建小区事务协商机制,建立了定点联系制度,明确由包片领导联系片区搬迁党员,开展谈心谈话,虚心听取搬迁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政治上送营养,生活上送温暖,感情上常沟通”,确保搬迁党员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增强搬迁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三是以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今年来,先后开展了“三八妇女节”趣味运动会、“迎五一”文艺演出、“图书文化进社区”、法律普及等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优势,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活动的开展,更多搬迁群众融入到社区大家庭中来,进一步增强了搬迁群众对新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移民群众更快更好的适应城市新生活。

三、强化后续扶持,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实现各民族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白午街道始终抓牢安全稳定和培训就业的牛鼻子,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办法,促进各族群众稳定就业。根据搬迁群众就业意愿,积极配合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主动对接市里面的培训机构到搬迁安置点开展培训,提高搬迁群众就业技能,带动就业。一是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管理机制,形成服务中心—社区—网格长—楼栋长(党小组)—联户长的五级网格治理体系,构建起“五级人员抓治理、责任落实在五级”的管理架构,通过定岗、定人、定责、定流程“四定”措施,在网格内做好基本信息排查、就业服务、安全稳定、纠纷调处、环境整治、特殊人群管控等工作。二是通过两单培训,三定措施,实现六个途径的就业,努力提升易搬群众就业组织化程度,带动搬迁群众增收。(凯里市白午街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Joachi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89642.html

(0)
上一篇 2024-03-24
下一篇 2024-03-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