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振兴工作笔记之 —新农合记

笔者长期在乡村一线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或合作医疗)的收缴,一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之一。近年来,新农合的收缴难度与日俱增,本人累计参与过11个村的医保收缴,深度入户调查超过200户,参与或者组织村支两委召开新农合收缴的座谈会不下40场。面对医保制度改革过程中,部分老百姓的怨言,基层干部的压力有切肤之感。以下笔记,为个人所见所感,记录那些同在基层,为筑牢全民医保屏障而“埋头苦干,或者拼命硬干”的同志。

“孟老三,今天能把合作医疗交一下吗”大年初九,我与某村的刘书记再次上门收合作医疗。此时孟老三正在用水枪洗自家的小车,知道了刘书记的来意,老孟也就没了什么好意,因为这已经是他第三次上门收合作医疗了。于是很不耐烦的说“疫情在家里,哪都没去,现在饭都吃不上了,哪有钱交医保?”来之前和村里了解过,老孟在广东跑车,儿子也已务工,就剩一个女儿在读初二,家庭条件并不差。于是,我插上一句:“老孟呀,你十几万的都买了,难道还差这点合作医疗的钱,再说了,你的车子都要买个车险,自己的命总比车要贵吧,保费还只要350快嘞!”老孟一脸不屑的回道“我的车险,不出事,年年少,合作医疗呢?年年加,没得一点优惠……”刘书记知道他和前两次一样又要扯皮,于是火气就上来了,直截了断的说:“村里还有这么多事要做,每个人像你一样,我们工作还要不要搞?合作医疗交多交少都是给你自己交,要不是当这个村干部,你给我要350块钱,我也不会过来拿……”老孟一下子也来了脾气,不交违法吗?不是说好的自愿缴纳的吗?到这个份上好,我也知道,今天这户思想工作是不可能做通了。于是应付两句,就与村书记一起向下一户人家走去……

这就是,我们在收取新农合中极为常见的一幕。众所周知,新型城乡合作医疗是落实国家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石,旨在保障农村人口的就医权利。让农民在生病时候有兜底,毕竟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家庭都无法承受。在新农合制度诞生前,很多农村困难人口,奉行的是“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的观念,就算住院,也都采取保守治疗为主,很多病人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制度诞生之初,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支持。有了新农合,农民看病可以报销一部分(在基层医疗机构这一比例还十分可观),减少了个人支出,而且农民只要交很少一点钱,就能获得10万元左右的报销费用。想当初,老百姓们争先恐后的到村干部家里缴费,生怕错过了参保期限。如今手机缴费等渠道开通后,缴费方便了,老百姓的缴费热情却判若云泥天壤之别 ,很多农户需要村干部踏破门槛去催收才能到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窘境?从这几年听取的老百姓反馈情况来看,农民交合作医疗的热情不再,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原因之一,保费的年年上涨,挑战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更是心理承受能力。十几年来,农民的自交费用从最初的20元,到如今的350元,足足涨了17.5倍!虽然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增加了,远达不到保费增长的速度。以一个6口之家为例,今年参保,一次需要缴费2100元,相当于一个农民工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如果没生病,相当于一年有一个月白干。很多农户就想只要不生大病,这笔钱就算是省下来了。

原因之二,参加新农合之后,农户自费部分依然较高。老百姓常说,一个感冒治下来总要几百来块,参加了新农合,门诊一般不能报销。如果选择住院,床位费等费用就多了,报销后算总账,老百姓自费也要几百块,觉得没有享受到优惠。我们的老百姓不会去想,患大病时新农合的兜底作用,更愿意从常见的医疗服务中去算经济账。

原因之三,永远在路上的门诊报销制度。如今虽说我们这里开通了村卫生室的门诊保报销,但受指标限制,而且个人报销一个月只能一次,报销的金额和药品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人生病却是无法预料的。导致村卫生室的门诊报销,不仅没有满足老百姓的看病需求,反而因繁琐的程序也引来群众怨声载道。

镇村两级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政策,给老百姓算全村或者全镇的经济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农民的难处也深有体会。面对老百姓的怨言,他们不是政策制定者,他们只是政策的执行者,听的再多也无法改变现状,只能扛着考核的目标,负重前行。记得有一次,某村一个刚上来的村干部,因自己片区合作医疗收不上,面对镇里的排名很是着急。为了能尽快完成任务,于是在村组微信群里发表:如果不参加合作医疗,就是对村里工作不支持,这样的群众对自身健康不关心,也拖了村里的后退,以后找村里办事或者盖章,村里也不会同意的如是言论。可想而知,引发轩然大波,还被举报到县里。最后挨了批评不说,还得在群里公开道歉,获得当事人谅解后才把这个事过去。但是合作医疗呢?隔天还得挨家挨户去收。

在合作医疗收缴上,干部们很少在公共场合谈论利与弊,只能默不作声的各显神通去完成任务。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反复上门或者实行车轮战,把老百姓家门槛踏破了、嘴皮子磨破了、老百姓脾气也就磨没了,为了不让我们再上门纠缠,大部分还是愿意缴纳。第二种就是依靠家族关系,一般村干部都是村里的大姓户,自己网格区域内,沾亲带故的总能扯上一层关系,老百姓碍于情面也能收上来一部分。有一次,我和某村干部上门收一户合作医疗,该户找各种理由推诿,最后该村干部放出杀手锏,喊一声叔父(方言并不是如此称呼)呀,大过年的,侄女都上门收了三次了,你就交了吧,当给我帮个忙。一脸的恳切着实令人动容,最后该农户很快缴纳了全家的新农合费用。只是这种方法效果十分有限,隔得远的亲戚一般就不会买账了。最后的办法就只能靠先垫后付,实际工作中,第一次催收就直接缴纳的人并不多,我们只要老百姓松口有想交的意向,自己立马就出钱帮他交了,等他隔日或者有钱了再补上。不过这种方式的风险也很大,垫交后任需要不断催促不说,部分村民一年平安无事,便不愿补上垫交的钱。如果垫交一户人家的合作医疗,农户逃单了,村干部那一点工资,等于一个月白干,这样的例子也有发生过。

因此,从基层干部和底层百姓的视角来看,医保制度的改革,不能光靠农民多交钱。新农合作为我国一项惠民政策,推行以来确实极大的缓解了老百姓的看病压力。挽救了无数个差点因病而支离破碎的家庭。基金的平稳运行,在老百姓自缴的基础上,国家还投入更多的的财政资金,老百姓受到实惠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国家投入的越来越多,形成反差确是老百姓参与的愿望越来越低?以至于要让基层干部去磨破嘴皮子、踏破鞋底子才能说服老百姓参保?

希望有关部门,多来基层走走,听听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心声。可以参考车险等,拿出一套灵活的缴费方案,让老百姓觉得一年没生病的情况下,钱没有白交。或者制定一个科学的涨价机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水平,拿出一个绝大部分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案,才是破解新农合收缴之难的长久之策。

 

作者:唐传海

完稿于:2023年4月23日下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1837,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118098.html

(1)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