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一“路”变迁 贫困乡村华丽蝶变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麻家集镇中心卫生院 陈海强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很久以来,作为曾经的国家深度贫困县甘肃省渭源县老百姓口中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十年来,从一条“路”的“变迁”,看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给贫困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乡村振兴,让“扬灰路”变为“环保路”。“大好春光何处好,渭水源头胜一筹”。顺着渭河源头的清源河溯流而上,通往渭河源头的乡村旅游路柏油生香,平整宽广。路的两侧,清源河波光粼粼,花草树木娇翠欲滴。作为土生土长的渭河边上人,从上学读书时起,就脚踏这方故土,重复着这条“乡村土路”,领略着“风动尘飞扬”的独特“风景”,如果遇上大风,脸上和头发都会“沾光带彩”,覆上一层“浓妆重抹”的“灰尘妆”,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扬灰路“。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来,渭源县把“修路致富”和“生态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在“路通人富”的同时,村居生态环境也得到了美化靓化。现如今,昔日清源河岸边的“扬灰路”已被宽广平整的乡村“旅游路”所代替,干净、平整、宽广,成了全县一条名副其实的“环保路”,渭河源头,也早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沿着清源河向景区进发,不管是驱车还是步行,一路风景秀丽,一路鸟语花香,山峰青翠,流水作响,俨然是“秀峰无墨千秋画,渭水无弦万里琴”……

       乡村振兴,让“水泥路”变为“硬化路”。“欲一出门泥泞深,巡檐问天天默默”。地处国家深度贫困县渭源县的元古堆村,海拔2400多米,三面环山,气候阴寒潮湿。由于常年阴湿之缘故,村内的道路经常出水、泥泞,无法正常行走,所以元古堆的村民,给自己长期生活的小山村起了另外一个“雅称”:“烂泥沟”。“苦瘠甲天下”,曾是定西市的真实写照,走路难、行路难、致富更难,曾是元古堆村群众最大的困顿和困惑,也成了世世代代元古堆村民心里挥不去的“阴影”。2013年2月,正值春节临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入户看望老党员。那一年,总书记深切的对干部群众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现今的元古堆,“水泥路”已没了踪影,“硬化路”平整宽广,村民们已经开着小汽车、电瓶车,在平整的“硬化路”上、在宽广的“乡村振兴”之路上一路疾驰。乡村振兴的“道路”,在这里越走越“宽”,俨然是“乡村振兴不等闲,势若骏马奔平川”……

       乡村振兴,让“贫困路”成为“致富路”。“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县的渭源县,地处甘肃省定西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处,是典型的山区地带,由于山大沟深、山多沟多,所以“路难走”“行路难”的困顿,是这一地区的普遍现象,一直以来,“行路难”“路难走”的问题,也是制约渭源县乃至全定西市经济发展的“瓶颈”,“苦瘠甲于天下”的“美名”,大概也是因此而来。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渭源县先后实施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从“无路”到“有路”,从“窄路”到“宽路”,从“小路”到“大路”,从“扬灰路”到“环保路”,从“水泥路”到“硬化路”,从“坎坷路”到“平整路”……乡村道“路”的变迁,给贫困乡村注入了发展“活力”,渭源县乡村面貌“旧貌”换“新颜”,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沧海桑田”的“巨变”。乡村振兴,让“贫困路”成为“致富路”,让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俨然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农村道路发展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渭源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路”变迁,让贫困乡村华丽蝶变。听,灞陵桥下,渭河流水叮咚有声,像一架无键的钢琴,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弹奏”着催人奋进的时代新篇章……

(0)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