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须“警钟长鸣”

贵州省大方县委组织部 刘垒

今年,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设置防灾减灾日,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也是提醒广大公民在灾害面前要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防灾减灾,“防”字当头,预防为先,只有时刻保持“警钟长鸣”,绷紧安全之弦不放松,方能从被动“遇见”灾害变为主动“预防”灾害,才能以更为从容有效的举措应对各种灾害发生,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警钟“音量”,让防灾减灾意识“声”声入耳。灾害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等特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并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工作成效,这就使得部分干部群众放松了警惕,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防灾减灾并无意义,而抗灾救灾才是挽救损失的重点。殊不知,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种类复杂多样,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面临着各种多样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提升应对灾害能力,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已经成为人人参与的“必答题”。为此,党员干部,特别是负有防灾减灾职责的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警钟长鸣”,提高警钟“音量”,深刻认识防灾减灾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的重要性、关键性作用,始终保持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时刻把“防灾减灾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切实筑牢防灾减灾思想防线。

转换警钟“音色”,让防灾减灾宣传“声”情并茂。尽管无法完全杜绝自然灾害,但不断认识灾害特征,提升灾害预警和应对能力,降低灾害损失,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必要能力。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的师生仅用96秒就全部转移到了操场,整个学校无一人伤亡,这充分说明了防灾减灾宣传的重要性。然而在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时,有的工作年年搞、年年老一套,没有新意,代入感不强,融入感不深,让群众在“听觉”疲劳中引不起足够重视。为此,党员干部在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时,要注重转换警钟“音色”,不仅要抓好常规的宣传工作,还要充分利用文艺演出、新媒体直播、情景互动等方式还原灾害场景,同步用好各种宣传平台及科普教育基地,做好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知识普及,努力提高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让防灾减灾知识“声情并茂”,让群众喜闻乐见、入脑入心。

延展警钟“音长”,让防灾减灾共识“声”入人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防灾减灾不仅是应急之举,更应是长久之计,不能一阵风,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才能牢牢把握防灾减灾的主动权,不断提高灾害防御、预警能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时,搞突击、一阵风,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效果不够明显。为此,党员干部要以深入持久的工作韧劲延续警钟“音长”,在常态长效和共同预防上下功夫,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防灾减灾久久为功、全民参与、社会共治,让时时想防灾减灾、处处抓防灾减灾、事事重防灾减灾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落实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工作中,以警钟长鸣汇聚起防灾减灾的强大力量,合力筑牢防灾减灾的坚实堤坝,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
上一篇 2023-05-18
下一篇 2023-05-18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