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辘轳一样的干部

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 王洪勇

西周初年,有一个叫尹佚的太史发明了从井中汲水的工具辘轳,从此横亘三千年,辘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梧桐叶下黄金井,横架辘轳牵素绠”引发多少古人千愁百结的情丝!随着时代发展,现在辘轳已经很难见到,但作为一种曾经长期存在的生产生活工具、人文现象,辘轳和人们的情缘仍将绵延悠长。

辘轳产生于生活需要,萌发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改良于知识分子的发明。既是群众智慧的产物,来自生活必然也反哺人们对生活的再认识。回忆童年见到的辘轳,叹服它的神奇和高明。借鉴辘轳的一些特点,思考如何干好工作,受益颇多。

外围多跑路,核心才有力。辘轳的摇把像一张长长的弓背,人们摇啊摇,好像在画一个大大的圆(外围多跑路)。辘轳转呀转,绳索缠呀缠,井底的一大桶水就提上来了。太神奇了,人们要是直接抓着绳索提水,非常吃力,提不了几桶就累坏了。但是用辘轳提水,人们可以工作很长时间,连续不断地把水提上来。辘轳把提水这个上下直线运动转化成了自身旋转的曲线运动。大大的弓背抓手,好像赋予了辘轳头这个小圆筒(核心)以千斤之力。我们要学习辘轳汲水的智慧。工作中遇到难啃的骨头,采用简单直接的办法,走弓弦路线,往往吃闭门羹,此路不通。不妨多跑跑大圈(外围),深入了解一下问题的原因,问问明白人,走走弓背路线,谋定而后动(核心),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直奔水中去,浸入水中来。辘轳是汲水的工具,必定有盛水的桶,辘轳的绳索上绑着一个大水斗。为啥叫水斗,因为它很特别,斗底是尖锥形的,可以说能够直接深入水中。一般的水桶,都是平底的,接触水面后浮在上面,就是不深入进去,需要人摆动绳索,才能倾倒下来,沉入水中。斗就不是,自带倾角,入水即倒,就像鱼儿入水一般自然。因为水斗的这个天性,它总能顺利地盛满水。我们要学习辘轳的水斗情怀,自然亲民、热爱工作。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最终还要回归人民。干部见了群众,要有儿女见了父母、闺女回了娘家一般的深情。服务人民就要见诸行动,共产党员都应是行动的巨人、工作的标杆,也只有浸入工作,才能有所收获。

沉得下去,还要提得上来。辘轳汲水的目的,还是为了把水提上来,要么是供人畜饮用,要么是灌溉土地。沉下去是为了获取,提上来是为了使用。这就需要辘轳的绳索发挥作用。绳索伸缩,感受到的是使命,曲张之际衡量的是轻重,挤压缠绕出来的是循环往复的规律。我们要学习辘轳绳索的提拉能力,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沉得下去、浮得上来。深入群众查实情,浸入工作获感受,是勤劳的干部。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既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应从实际工作中寻出规律,做一个头脑比较清醒的人,这就是浮得上来。共产党的干部,既要老老实实当人民群众的学生,甘于奉献做老黄牛,还要善于发现、总结群众的智慧、提炼实际工作固有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甚至是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辘轳这个诞生于三千多年前的生产生活工具,是我国人民开发自然的智慧结晶,甚至在朝夕相处中,成了人民群众感情的寄托。如今它与我们的生活已经渐行渐远,但它蕴含的群众智慧、自身所特有的某些特征,却给我们怎样做人、怎么做事以深刻启迪,这是我们应该汲取的精神财富。

(0)
上一篇 2020-07-29
下一篇 2020-07-2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