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片地“变形记”

山东省莱州市委组织部 贾绪康

我的老家门前有片地。从我记事起,几经变更,现在成了村里的村民文化广场。小小的一片地,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儿时,这里是鱼儿们的家园、孩子们的乐园。小时候,这片地是一个池塘,属于村集体管理。改革开放后,父亲兄弟三个把它承包了下来,从外地选购了鱼苗,投放进去精心喂养。最高兴的是,每逢年关,父亲会组织他的几个好哥们儿打鱼,几个人穿上皮衣皮裤,从不同方向向中间聚拢,随着一声令下,几个网同时撒出去,拉上来的是满满的活蹦乱跳的鱼儿。大人们提着网上岸,早已在等待的小孩子们赶忙围上来,帮忙把鱼捡到篓子里,鱼儿当然不听使唤,拼命往外跑,孩子们就去追,弄不好还会来个狗啃泥,逗得大人哈哈大笑。打上来的鱼很快被乡亲们抢购一空,这可是年夜饭的标配。

后来,这里是莲藕的生长地、村民的后花园。后来,父亲在养鱼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莲藕项目。尤其是到了夏天,随着荷花盛开,粉的白的特别漂亮,整个池塘都弥漫着一股清香味儿。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摘个莲蓬吃,别提多美味了!还会摘下一片莲叶,放在头上当成伞,既可以遮阳又可以避雨。到了收获季节,父亲带人把藕从泥里拔出来,用水管冲刷后,露出了灰白色的藕身,可爱极了。最好看的是,鱼儿把莲藕当成了自己的家,在莲叶间追逐嬉戏,俨然成了村里的一大景观,吸引村里人竞相来观赏。

再到后来,这里变成了生物的空白地、垃圾的聚集地。之后,由于发展家庭经济的方式越来越多,池塘出现了几年的空白期。这几年里,父亲和母亲搞起了蔬菜大棚、家兔养殖,二叔和三叔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池塘无人经营管理,渐渐地竟然成了村民扔生活垃圾的场地,看着越堆越多的垃圾,真让人有些心痛。

如今,这里成了村民的幸福大院、美丽公园。再到后来,为落实乡村振兴要求,村里把垃圾清理掉,拉土把池塘的一半填平,在上面铺上了水泥路,建起了围墙,安置了宣传橱窗,安装了建设器材。每到晚上,村里的妇女们都会到这儿来跳舞、踢毽子等,孩子们在大人之间穿梭,乐此不疲。每隔一段时间,镇里还会安排播放公益电影,原来冷冷清清的地方,一下子又热闹了起来。池塘的另一半,也是旧貌换新颜。村里对里面的杂物进行了清理,注水修道、植树种花,俨然成了一个小公园。茶余饭后,村民都会到此散步、下棋、聊天,看着今天的变化,想想过去的样子,他们不禁感慨:还是党的政策好呀,你看,咱农民现在的生活,和城里人没啥区别嘛!

同时,这里还是党群的连心之路、群众的满意之路。门前这片地,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那条小土路。刚开始的小土路,平时觉得没啥,可一到下雨就“惨不忍睹”:雨水污浊,夹杂着生活垃圾,夹杂着难闻气味,让人无处下脚……如今,村里已经完成“户户通”工程,原来的小土路变成现在的柏油公路,看着舒心,走着开心。

门前这片地,面积不大,但变化很大。用父亲的话说:这变化里,全是党的好政策哩!

(0)
上一篇 2021-04-09
下一篇 2021-04-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