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个伤病员

江苏省海安市孙庄街道仁桥村 刘海梅

现代京剧《沙家浜》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一时,《沙家浜》是在真实的革命故事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戏的开头,是新四军的十八个伤病员来到沙家浜养伤,整部戏就围绕如何保护、治疗这十八个伤员而展开。戏里说的十八个伤病员,在真实生活中其实是留在阳澄湖养伤的三十六个伤病员,由于舞台艺术和剧情设计,三十六被改成了十八。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故事,要从新四军一支队六团东进抗日说起。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大片国土沦入日寇手中,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制定了在苏南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计划,新四军一支队六团团长叶飞奉命率部赶赴苏南,与当地受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汇合,这支武装力量被人们简称为江抗。江抗东进江南后,先后组织了多次战斗,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同时收编了大量地方抗日武装,武器装备也大大加强。

新四军东进部队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忌恨,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不断向新四军施压,并指使忠义救国军向江抗挑起冲突。为顾全大局,新四军东进部队奉命西撤,向苏北发展。在西撤过程中,江抗受到忠义救国军的伏击,团政治部主任刘飞在战斗中负伤。

当时在后方医院养伤的除了刘飞外,还有新四军五路军参谋长夏光、江抗政治部副主任黄烽等。其实,在后方医院养伤的,并非只有36人,三十六个伤病员的说法,来自于夏光的一次统计。当时条件恶劣,没有药,病死的、被水冲走淹亡的伤病员都有。在新江抗成立前,刘飞提出建花名册,最后统计还剩下36个,三十六个伤病员就这么叫出来了。为了安置好这批伤病员,中共常熟县委任天石、李建模等人紧急商议,决定将后方医院转移到芦苇荡中,伤病员平时住在老乡家中,遇到紧急情况就转移到芦苇荡里。这样,敌人明知道他们在芦苇荡里,也就只能机关抢没有目的地扫一扫,不敢进芦苇荡,因为只要进了芦苇荡,他们看不见躲着的新四军,但新四军们却在里面看得清楚。老百姓对真心抗日的江抗非常爱戴,当地百姓将伤病员视为自己的亲人,给伤病员提供巨大的帮助。在日本人突然袭击的情况下,老百姓不顾自家孩子的哭叫、不顾老人的安危,首先想到的就是伤病员的安危。在大人的影响下,孩子们也将伤病员视为亲人,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

在老百姓的保护下,三十六个伤病员养好了伤,很快返回战场。1939年11月,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成立,夏光任司令,这就是新江抗。新江抗成立后,对日军发动了多次战斗,特别是洋沟溇战斗,力挫日军,打出了新江抗的威名。当地百姓奔走相告,江抗又回来了!不久,谭震林被派到东路主持工作,新江抗得到更大的发展。到1941年3月,新江抗被整编为新四军6师18旅的时候,部队人数已达4600人。芦苇荡里的36颗革命火种终于发出了灿烂的光芒。

1948年底,淮海战役刚刚结束,新华社随军记者崔佐夫采访华野一纵副司令员刘飞,希望深入报道刘飞指挥部队,歼敌一个整军的事迹。但刘飞对自己的战功缄口不提,反而希望崔佐夫好好写一写老百姓对党和军队的支持,就和崔佐夫讲了在阳澄湖畔养伤的故事。1957年,崔佐夫写出了报告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故事》。解放后,许多人劝刘飞写回忆录,但刘飞最终只写出一部以芦苇荡养伤为主要内容的《火种》。正是在《血染着的姓名》与《火种》的基础上,沪剧《芦荡火种》诞生了。后来,《芦荡火种》被改编为现代京剧《沙家浜》。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故事最终永远地留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

(0)
上一篇 2021-04-21
下一篇 2021-04-2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