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为钥 开乡村振兴之门

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人民政府 罗寒跃

“精准”,是习近平总书记教给我们的方法论,他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精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有效发挥,指在全面掌握客观实际的情况下,深入细致地分析,从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确保问题的实际解决。没有针对性的具体办法,只会“高屋建瓴”地提原则性和导向性的要求,就会使问题失之于“粗”,失之于“虚”,工作抓得不具体不细致不扎实,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总结脱贫攻坚经验,一条最为重要的“金钥匙”,就在于“精准”,其中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等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它不仅成功指导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帮助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还体现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以贯之的也应是“精准”。

在人才引进上凸显“精准”。“事在人为,业由人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人才资源匮乏、农村活力不足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乡村振兴必须紧紧围绕“引得来人、留得住人”来做文章,为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一是精准选派驻村干部。全面摸清各村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情况,找出制约发展短板,精准匹配人才。积极搭建人才信息库,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挑选出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熟悉各类人才的专业领域,选派好驻村工作队伍,根据需求人尽其才。二是精准明确职责清单。制定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职责任务清单,明确选派干部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帮助建强村党组织、帮助巩固脱贫成果、帮助发展农村产业、帮助抓好乡村建设、帮助提升治理水平等。三是精准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改善基层工作环境、谋划人才发展方向等,提振人才干事创业热情,使驻村干部心无旁骛的投入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中。

在发展思路上把握“精准”。挖掘产业资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农业产业资源得到充分的释放利用,让地“活”起来,激活乡村造血动能,农民才能富裕,才能留得住人,乡村才能振兴。一是整合当地资源优势,让乡村发展独具特色。精准调研,整合好、利用好生态、旅游、土地、文化等资源优势,结合地形、天气、土壤成分、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方面特点,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路子,精准定位,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发展特色旅游业,为当地农民群众带来更多增收机会。二是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手段,让产业路“多元化”,积极与科研院校、大型企业合作,借助先进技术,力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观光于一体的多元产业链,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精准对接市场,让农产品“走出来”。以“互联网+”的模式,通过淘宝、微信、抖音和直播带货与商超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乡村振兴开拓销售渠道。

在乡村环境上贯穿“精准”。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助力乡村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助推乡村文明程度,可以说,环境是乡村吸引力的外在直接展现,是乡村振兴的“磁力场”。一是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防止生搬硬套、千村一面。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保留好乡村不同于城市的自然性、原生态、错落美,不能因建设失了“土气”、丢了“乡味”。二是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联合环保、林业、城市管理等有关单位,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真正把美丽乡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风景线。三是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底色。大力实施“五通”“五化”“五改”“五有”,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四是培育文明之风。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有效遏制滥办宴席等陈规陋习,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净化乡村风气、提升全民素质,推动新时代文明新风尚在乡村蔚然成风。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07-16
下一篇 2021-07-1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