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产业链”串起群众“致富链”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委组织部 郝梅

冷库里的机器声隆隆作响、榨油作坊昼夜不歇、蔬菜大棚高产高出、规模化养殖成为趋势、红色旅游和冬季滑雪吸引无数游客……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村民们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家门口”建起的一二三融合“产业链”为他们串起了“致富链”。

一村一策,项目选择“准”

“每个村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短板都不同,要在严密分析、全面考察、充分研判的基础上精准选择项目、科学制定计划”“只有定位精准,产业发展才有生命力和延续性”,提起村集体经济发展,马莲渠乡的村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们有说不完的思路。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集宁区一乡一镇着力发展产业,在项目选择、路径拓展、品牌创新上下功夫、用心思,立足村情,围绕村况,因地制宜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针对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的村,支部重点挖掘资源、利用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产业。针对种植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的种植村,村“两委”整合资源,成立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规模化种植,变村民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针对无资源、无优势、无劳动力的“三无”村,驻村工作队多方考察,成立保洁卫生材料加工厂和被服加工厂,为村内的老人和妇女解决了就业问题。

如今的村里一改过去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业则业、宜游则游成为了新潮流。

各有所长,技能本领“强”

“这么多年只种过地,别的都不会干,村里建起了被服加工厂,我不会缝纫也没办法去上班”“之前都是种蔬菜,今年第一次种葡萄没经验,到现在都没有挂果”……建起了厂房,很多村民却因没有一技之长被拒之门外,盖起了蔬菜大棚,部分菜农却因技术不成熟而歉收。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的“技术空白”和“技能短缺”成为了新的难题。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白海子镇各村党支部纷纷开拓思路,决定挖掘本土人才,让村里的种植大户、缝纫高手、养殖专家等一批本土人才与村民实行“结对帮扶”,充分发挥田秀才和土专家的发挥示范带动和传帮带作用,为其他村民传授经验、教授技术。

本土人才解决了村民们的技术难题,可发展思路和创新思维才是发展产业的关键和重点。集宁区结合实际,推动29名选调生到村入户、开展国情调研,选聘科技特派员41名,孵化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50余人,切实解决村民们眼界不宽、思路不新、办法不多等问题。

继往开来,品牌打造“亮”

确定了发展模式,选择了发展项目,学会了技术本领,如今的马莲渠乡村民人人有本领,家家能就业,共奔致富路。可各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继续开拓思路,创新做法,在品牌打造、提升产业附加值上下起了功夫。

马莲渠乡霸王河村依托近郊村的区位优势和种植村的技术优势,新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反季高端冷凉蔬菜,打造市民“菜篮子”;白海子镇哈伊尔村依托地下党支部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红色研学,打造家门口的“红色课堂”;在大十号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直播间里,本土网红正在为村里的农副产品代言……

产业旺,农民富。如今走进集宁区的乡村,既有厂房里机器的轰鸣,也有蔬菜大棚里的瓜果飘香,既有牛羊满圈的丰裕充实,也有高端大气的旅游胜地,源源不断的产业和项目为村民奏响了一首“致富曲”。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11-24
下一篇 2021-11-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