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 全力以赴精修科技强国“三条路”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县委组织部 王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以“建功有我、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紧迫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力以赴修好新时代科技强国“路”。

厚植“心有大我”的情怀,修实科技报国的“心路”。“凡做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报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概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中国科学家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拥有“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坚信必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用“一株青蒿”拯救万千生命的屠呦呦,不顾肝脏中毒一心只为找到对抗疟疾的有效药物……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都刻满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广大科技人才要始终把这种情怀,渗透进专业选择、研究理念、学术作风等各个方面,将个人的广博学识、奋斗之志切实化为脚踏实地、不懈奋进的报国行动。

秉承“追求真理”的态度,修牢科技兴国的“山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基础,也是实现科技强国必须坚守伦理底线。为做出“临床医生首选新药”而孜孜以求的时代楷模王逸平常说,只有严苛,才能换来每一种新药的安全;“天眼”之父南仁东,为了建起这口精密“大锅”,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踏遍了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中,诸多像南仁东、王常平般的科学家,用热血和汗水,甚至不惜用生命为我们立起了科技创新的“路牌”。进入新时代,“卡脖子”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已成为科技角逐重点,要想取得重大突破,就要敢于摆脱思维窠臼、路径依赖。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秉承这种唯真是命的科学品质,主动担起历史重任,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盲目崇拜权威。

坚定“敢为人先”的自信,修好科技强国的“大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爱因斯坦曾说过,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坚定敢为人先的自信,我们有条件,也有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自主创;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其数量、规模和覆盖领域逐步扩大;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高达2.44万亿元。C919大飞机首飞成功,雪龙二号首航南极,“天鲲号”首次试航,悟空、墨子、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成就,彰显了中国科技强国的决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乘势而上,进一步坚定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信心,以更加有力的行动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书写科技强国新篇章。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