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打通基层法治“堵点”

四川省叙永县向林镇人民政府 陈钥围

近日,党中央正式发布《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十四五”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蓝图。规划为全面建成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员干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打通基层法治的“堵点”,促进社会和谐,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解决基层普法“难点”,打通法治思维“堵点”。由于我国基层群众存在人员存量大、结构复杂、学识差异大等问题,因此基层普法内容晦涩、方式复杂、成效差,所以时常伴随抢夺公交车方向盘、儿女不赡养父母、未成年人故意伤害等事件的发生,折射出基层群众法治思维的缺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样,依法治国“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如果不能解决基层普法“难点”,就不能打通人民群众法治思维的“堵点”。法律知识博大精深、枯燥无味,如果一味学理论、啃书本,容易产生畏难厌学情绪,不利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传播,这就要求基层党员干部要为法律知识增添“土”味,通过广播、情景剧、院坝会、标语横幅等多元形式让学习由浅入深、知识通俗易懂、过程妙趣横生,促进群众思想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因人而异选择学法方式,学法律、悟初衷、护大家,时刻思考法律不让做什么、能做什么,形成思法用法的法律意识,打通老百姓法治思维的“堵点”,激励人民群众知法、尊法、用法,促进社会和谐。

走出法治队伍“困点”,打通法治人才“堵点”。“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在基层执法队伍、司法机关、法律顾问队伍长期存在人员不齐、缺乏资质、不能专职专事,特别是农村尤为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历史经验表明,人才队伍建设完备与否决定着国家兴衰、事件成败,建设一支拥有牢固的制度自信、高度的制度定力、强烈的制度执行意识的人才队伍,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这就要求党和政府一方面必须构建更加完备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在多级院校丰富法治专业设置,培养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法学人才后备队伍,并将法学实践课题开设到基层,提高基层普法宣传与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另一方面构建倾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才分配体制,制定面向基层的奖补激励措施,例如面向基层的免费“司法生”、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定向法学招录、公开招聘法律专职人员到基层工作等,激励人才到基层开展法治工作,选优配齐法治人才队伍。再一方面提高执法、司法队伍管理监督水平,专职专事,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与跨地区交流,推动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严格落实考核制度,对于没有通过资质考核的人员,坚决清退,只有再次考核通过才能进入法治队伍;最后一方面是聘任专兼职律师或法学专家教授为基层开设法治课堂讲座,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必要的法律援助。通过多措并举打通法治人才“堵点”,为全面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大步前行。

拂醒法治氛围“冷点”,打通法治环境“堵点”。近年,法治宣传在农村遭遇了“冷空气”的侵袭,普遍存在法治氛围不浓、群众参与度不高的“冷点”。如何拂醒基层法治“春芽”,激活法治昂扬生命,是基层党组织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关系着全面建成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成败。基层党组织必须通过因地制宜建设自己的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宣传栏等法治主阵地,采用海报、标语、专题讲座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同时开展多样的法治知识竞赛,使用传唱法治诗歌、书写法治征文、开展法治知识竞赛等方法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度,提升基层法治热度;以及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点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促进基层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社会成果。通过常态化营造学法、知法、懂法、尊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提高法治热度,打通基层法治环境“堵点”,让公平公正深入到千家万户,为全面建成法治社会、法治国家走好“最后一公里”。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