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把“追求”作“要求”

江苏省宿迁市委组织部 王溪源

近段时间,继“佛系”一词火爆网络后,“躺平”“摆烂”等一些网络标签又再次频频出现在年轻干部群体。部分年轻干部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囿于听要求、不愿谋上进,缺乏对干事创业的追求,看似轻松安逸,实则是一种温柔的陷阱,长此以往就容易陷入自我麻痹、自我放弃的恶性循环。

要求与追求,虽只是一字之别,却折射出主动与被动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态度。要求往往是别人赋予的任务,追求更多的是自我的激励鞭策。我们常说,负责任苦,尽责任乐,这段由苦到乐的过程,既是责任意识由浅入深的体现,也是责任心态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承担的彰显,与其将责任作为负担去完成,不如将其作为使命去践行。面对当下新形势新挑战,机遇与危机并存,年轻干部与其被冲击,不如去冲浪,只有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新的机遇。

要求代表底线,追求决定高线。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具体的、有形的、相对固定的,而个人追求是概念的、无形的、永无止境的。春花开多少,秋月始知道。虽然两者都是完成了任务,但是中间差距着上级满不满意、群众高不高兴,干工作总是今天“差不多”、明天“小意思”,以后可能就会变成大问题。如何实现由要求向追求转变,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时放心不下”。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时时放心不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的应有品格,年轻干部只有始终怀揣着夙兴夜寐的爱岗奉献、业广惟勤的笃行不怠和如履薄冰的敬畏意识,把工作标准再定高一点、视野格局再放宽一点,才能破局开路、步步向前。

要求为框架、为规矩,追求是精神、是文化。一个人的追求影响的不仅是个人本身,一个群体、一个团队的氛围与文化的形成也与群体中个人的追求密切相关,当群体中的个体都有一个拼搏进取的目标导向,那么这个群体的文化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亦是如此。就如组工干部队伍,在一代代优秀组工干部共同努力下,才有了人们熟知的组织部的灯、组织部的风、组织部的文,才有了“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这一新时代组工干部的代名词,而后这些“名片”才能反哺每一位组工新兵成为合格的组工尖兵。放眼干部队伍,一个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一个热火朝天干事业的氛围形成,也要靠每一位年轻干部用积极追求去构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能共同打造一个恰逢其时、共谋发展的新时代。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1)
上一篇 2022-05-30
下一篇 2022-05-3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