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共用续写文化瑰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在创新表达、深挖细研、浓厚氛围上下实功、求实效,传承优秀文化、尽展中国自信

飞来神笔写新表达,让传统文化“流光溢彩”。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要借力科技。利用5G+AR技术,融合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黑科技”,为观众打造沉浸式体验模式,形成传统文化和当代视听技术的完美结合。二要融入生活。持续开发如四羊方尊考古巧克力、考古盲盒等文创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审美情趣的共鸣。三要创新供给。借鉴《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形式,用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不断推出一批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

丹青妙笔写深内涵,传统文化“底蕴今显”。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只有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蕴,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一方面,深入阐发文化精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物古迹、语言文字等文化体系的独特内涵和基本走向,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另一方面,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

点睛之笔写浓氛围,让传统文化“人人传颂”。只有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一方面,要搭建互动平台。聚焦绫绢技艺、剪纸、木版年画等项目,鼓励地方文化部门、社会机构成立文化体验馆、体验基地、传承馆,开展文化研学活动,让传统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贯穿国民教育。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国民礼仪教育,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美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要着力用好“三支笔”,激活文化生机、守护文化源泉、播撒文化种子,用传统文化不断滋养文化自信,指引中国这艘巨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乘风破浪,笃定前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蓑衣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17884.html

(0)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