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非遗课程入校 拓宽非遗传承路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坚守文化之根,赓续历史文脉。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形成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之一是民间非遗人才的严重流失。老一辈非遗传承人渐渐老去,“后继无人”的现象已然是摆在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非遗保护,关键在人。培养非遗传承人青少年人才成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和核心,纵深推进非遗课程进校园具有现实性、紧迫性的重要意义。

要完善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以非遗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当地非遗文化特点,加强田野研究和学术研究,做好非遗课程设置、授课教师选派,重视非遗课程质量提升。一是在当地中小学校固定设置本地非遗特色相关课程,当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由相关部门制订课程的实施标准,并以相关非遗项目及其保护传承为重点统一编写教材。二是结合当地学校教学计划及课程需求,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尊重学生差异化发展为导向,动态调整和设置课程,同时结合授课质量、旅居迁居等情况灵活选派授课传承人。三是结合当地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充分挖掘本土教学阵地,吸纳社会资源,开设校地课程或特色课程,丰富非遗教育资源。

要敢于创新转化,激发学习兴趣。非遗文化是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的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不应只是固守传统、一成不变地进行保护与承袭,还应该将其融入当代生活中实现“活态”传承。要以贴近当代青少年多元化审美趣味,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向,在技术技艺上、内容题材上、材料工艺等方面,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激发学习内生动力,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到非遗文化的学习当中,提高非遗文化认识,培养非遗文化兴趣,提升非遗文化自信,进一步扩大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人才“量”的储备。

要丰富非遗活动,扩大教学成效。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亦要重视实践教学和活动开展。进一步优化学生课余非遗文化供给服务,打造丰富多样非遗活动,通过非遗竞赛、通识教育、手工体验、文化鉴赏等活动,既能让广大青少年充分展示非遗文化学习成果,提升青少年非遗文化学习成就感和获得感;又能检验非遗传承人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更能营造浓烈的非遗文化学习氛围,提升各界对非遗文化的重视,推进非遗课程在学校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纵深推进非遗课程进校,努力拓宽非遗文化传承路子,不断提升非遗文化后备力量,让非遗的民族文化瑰宝源远流长,造福万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以文润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87119.html

(1)
上一篇 2024-03-12
下一篇 2024-03-1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