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陂北部地区茶叶种植销售品牌打造前景

黄陂区北依大别山南麓,南临长江,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地理因素,使得黄陂具备着较为优越的茶叶种植条件。近些年来,不少农户、村集体都将纷纷将创业创收的目光投向了茶叶生产种植销售,形成了以蔡榨彭湾村、长岭兰州田村等为代表的茶业经济专业典型村,以茶场为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的村也在逐年增加。但受交通、劳动力、产业分散等各种因素影响,未形成连片式规模体系、未进行产业化包装、未形成驰名品牌,只能在小范围内自产自销,或仅作为“黄陂龙井”这样一个粗略的派系进行销售,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均不理想。

现以笔者驻村帮扶的黄陂区蔡店街道郭河村为例,探讨在黄陂北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低山、丘陵区域内,如何将零散式、单一型的小农经济整合升级,真正建立和探索出“黄陂龙井”多元发展的新路径。

一、自然条件

1.区位情况。黄陂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东部,武汉市北部,面积2261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街道、1乡、1场、3个开发区。蔡店街道郭河村位于黄陂区北部、蔡店街西北部,距离蔡店街中心约5公里,总面积为3.7761平方公里。

2.土地人口。郭河村现有12个自然湾,14个村民小组,807户、254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5664亩,其中耕地面积1432亩(水田1188亩,旱地244亩);山场面积997.7亩,水面面积200亩。

3.气候条件。黄陂区全境有滠水、界河及北湖三大水系和由5个主要湖泊构成的自然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境内平均气温为15.7℃—16.4℃。空气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70%左右。

土壤肥沃、降水充沛,海拔15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排水性佳、不易积水;日照充足、年温差小、无霜期长,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日照和热量。优越的自然因素,使得以郭河村为代表的黄陂北部地区天然具备茶叶种植的有利条件,天然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更是推动了茶叶的“有机”蜕变。2018年,“黄陂绿茶”这一派系作为武汉市地理标志成功注册。

二、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郭河村现有茶场2处,其中1处为村集体产业,另一处为村民自营茶场。

1.产业规模。村集体茶场共300亩,并有茶屋1处,约100平米。青芽年产量2400余斤、成品干茶叶年产量600余斤。主要种植品种为龙井43、福鼎大白。村民自营茶场共1500亩,茶屋及制茶车间、库房共1000余平米。青芽年产量12000斤、成品茶叶年产量3000斤。主要种植品种为鄂茶1号、龙井43、福鼎大白。

2.销售渠道及价格。主要销售渠道为亲戚朋友介绍、清凉寨批量采购、蔡店街附近村民自用采购等,渠道相对较为固定。零售价平均400元/斤,批发价(20斤以上)平均300元一斤。

3.带动就业情况。村集体茶场每年季节性聘请采茶及炒茶工人30人,月薪约3000元,年带动增收9万余元;村民自营茶场每年聘请采茶及炒茶工人60人,月薪约3500元,年带动增收21万余元。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当前郭河村茶产业发展已经逐步从小农经营转向了商品化经营,从分散独立种植向基地连片开发转变,从单纯的人工制作转向以机械制作为主、人工制作为辅,生产效率、质量稳定性、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了显著提升。但不可避免的,还存在着经营方式有限、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的问题。

三、制约产业发展因素

1.经营方式有待提升。经营方式未跳脱行业局限,社会综合生产资源引入力度不足、对产业提升贡献率低,对新资源、新技术、新模式的采纳和利用相对偏低。茶叶品牌影响力和拉动作用有限,缺少专业化营销服务机构支撑,品牌价值释放度低。生产主体培育不足,虽已孕育了一批规模合作社,但生产规模仍偏低、区域拉动能力有限。

2.产业结构有待丰富。仍以常规茶叶产品销售为主要产出,产品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和服务业规模有限、延展不足、产能过剩缓解能力有限。现有的生产资源未能完全实现生产支撑向服务支撑的转化,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的延伸有限,新型业态与整个产业互动性差,对产业支撑能力弱。生产跟风问题普遍,产品同质化严重、内部竞争激烈、区域间差异化不明显,现有资源优势开发和市场预判不足。

3.生产方式有待更新。茶叶生产仍以名优茶为重点,原料侧重细嫩茶青,造成生产资源部分浪费,茶叶单产偏低而茶价偏高,市场竞争力不足。从种植栽培到采摘加工环节对劳动力依赖度高,仍存在家庭式、作坊式生产,茶叶机械化生产连续性差、全程覆盖率低,阶段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茶园现代化管理技术水平不足,缺少统一规划,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对于传统工艺和机械化生产的同步发展有待进步。

四、下一步产业发展举措

1.深挖文化资源,拓宽宣传渠道。从黄陂的人文历史资源出发,深挖黄陂茶文化与当地历史渊源、人文素养、地理亲缘之间的联系,借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殷商盘龙文化、北宋二程文化、黄陂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积极宣传“黄陂绿茶”人文地理标志的含金量,通过各种线上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耳熟能详的方式推广拓展。

2.找准产品定位,优化营商环境。在“绿色有机”上狠下功夫,推动黄陂龙井主动定位高端有机,打造包装为礼品型、地方特色型产品,逐步提升品牌价值。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联合地方政府、市场监督管理局、交通运输等各部门、各行业发挥综合服务职能,公开发布茶食品生产许可、商标注册、驰名商标申报等政策咨询,适度提供税收政策优惠,组织开展品牌建设、交流会商等活动,实施分类指导、重点帮扶、适时申报,帮助区内茶叶生产企业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促进内部挖潜和整体提升,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3.拓展产业广度,实现多头发展。以“茶文化”“木兰文化”为基础,拓宽单一销售成品茶叶的产业面,延伸发展多品类、多层次、全链条的茶叶产业链。如与旅游业相结合,提供采茶到炒制再到品茗一条龙的沉浸式体验;与制造业相结合,制作茶皂、茶香等延伸类产品;与服务业相结合,探索茶叶养生浴、足疗包、茶香桑拿等衍生类服务;与餐饮业相结合,以茶入菜、以茶为宴,探索从茶品、茶点到茶脍的“黄陂龙井宴”,等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李欣玫,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24816.html

(0)
上一篇 2023-06-06
下一篇 2023-06-0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