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联群众之心,“万”盛百姓灯火

今年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周年,中央在主题教育中对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作出了重要要求,“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在浙江省任职时亲自谋划和实施的一项创新工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为民初心使命的鲜明体现。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千万工程”的成功在于始终贯彻了一种信念:没有一种力量,比来自群众更强大,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群众更坚实,没有一种事业,比服务群众更高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千万工程”一切工作成果的根本标准,充分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学习“千万工程”,需要基层干部培育“为民情怀”。要时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在推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人翁意识”。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乘势而上。把群众身边的事当成天大的事。基层干部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五官为民服务:用眼睛学群众所长,用耳朵听群众所想,用鼻子闻群众所困,用嘴唇化群众所烦,用长舌开群众所结。时刻遵循“人民至上”这个根本原则,在为民服务上始终坚持多流一滴汗水,集腋成裘,汇聚成川,这样为人民服务的力量源泉就会如大海般滔滔不绝。

学习“千万工程”,需要基层干部打造“创新样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要义,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诸多难题,就需要我们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要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持续创新工作机制,全方位激发乡村振兴工作的活力和动力。贵州“村超”爆火出圈,水到渠成。在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上,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特长,将注意力放在了长期植根于群众的足球文化,精准把握时机,最终脱颖而出。新奇的发展模式永远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独具一格的发展模式,是其他地区都不可复制的。这就需要基层干部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发展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浑然天成、富有文化内涵的全新样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人分工。在寻找创新发展模式上用心、在打造创新发展模式上用情、在维护创新发展模式上用力,塑造乡村“新模样”。

学习“千万工程”,需要基层干部保持“战略定力”。“千万工程”成功的关键一招,就是20年来政府始终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锲而不舍、接续奋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更没有比手更硬的刀。坚定目标,矢志不渝是打开成功之门的唯一钥匙。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顽铁忍受了烈火的赤炼,坚持不懈终于炼就成锋利的宝剑.一切豪言与壮语皆是虚幻,惟有坚持的信念才是踏向成功的基石。“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就是坚持到底的最好见证。基层干部要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闯”的胆略担当实干,用脚掌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手指摸清每一丝情况、用头脑理察每一缕细节。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推动乡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民有所求、我必有为,民有所烦、我必有解。站在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上,我们更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以更高标准、更好质量、更好服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群众共同绘就出一幅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铅山县太源畲族乡人民政府 吴奇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铅山县太源畲族乡人民政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37509.html

(2)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 2023-08-2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