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子三惜”悟写作“三不惜”

江苏省海安市委组织部 陈林

《明史·周新列传》中有“君子三惜”的劝谕之言:“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笔者认为,文稿写作也当有“三不惜”,即不惜学习,不惜改磨,不惜失败。唯有在写作道路上始终做到终生学习而不怠,用心改磨而不闲,偶有失败而不馁,才会日臻成熟、日益成长、日趋成功。

不惜“学习”,方能不愁“无货”。“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写作而言,同样怕做“无米之炊”、忌栽“无水之木”。不学习,光靠个人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写作,思路狭窄、思维闭塞、思想偏轨,写出的东西如“清汤寡水”“骨瘦如柴”般,自是吸引不到读者眼球,得不到编辑青睐。要学深理论,对于体制内的文稿来说,必须突出政治性、讲究大格局、追求高站位,即体现上级精神和部署要求,官方的表达不能出差错,统一的表述不能搞花样,完整的意思更不能“断章取义”“拆分组合”。要学会模仿。对于写作新人来讲,必须要明白“路漫漫求修远兮”的道理,注重日常点滴积累尤为重要,不要因为任务繁重而到处大段抄袭、全篇拿来。如此行径不可取,只会让学习蒙尘、让个人蒙羞。因此,学会“抄”很重要,可以改写、仿写,明白“我想要什么句子或词语”,就找相应的关键词、寻对应的金句子,或多读几遍别人的文章,学思路、学框架、学逻辑、学表达,还要做到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必要时准备一本摘抄笔记,记下金词金句以备用。

不惜“改磨”,方能不愁“无为”。俗话说,“好事多磨。”其实好的稿子更需要多磨多改。我有很多篇稿子都是通过不断地打磨、反复地修改、屡次地润色才得以推荐。过程虽然很苦,但收获不可谓不丰。要经常扪心自问,你有没有真正地沉下心对待你的每一篇“丝糕”?有没有真正地钻到文章的“核心地带”?有没有发现久久不能突破的堵点难点?一如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提高是需要花力气、下功夫的,写作水平的提升亦需久久用功、煞费心血。对于如何改、怎样磨,我之前在《漫漫进阶路 恋恋无绝期》和《@文汇作者 请查收这则“文功秘笈”》中已有提到,这里不再赘述。改和磨的过程既是纠偏校准的过程,也是消化吸收的阶段,最能考验“慢工出细活”。我发现有很多作者在写过一篇文章之后,又匆匆投入到下一篇的“战斗”,对于判定“死刑”的稿子,以为没有了“生机”,便一写了之、一放了之。其实,“改磨”就是一剂“苦口良药”,慢下来、沉下来就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不改不磨定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无论“生死”,写过的稿子都要学会“复盘”:为什么会死?怎样才能不死?为什么会改活?下次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都是成长进阶的“催化剂”。“看山峰太高,那是因为你离山峰太远。”只有始终保持不怕改、不怕磨的韧劲和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写作之“山”攀登,终会看到“推荐”的曙光、“火苗”的惊喜。

不惜“失败”,方能不愁“无果”。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教训是对挫折和失败的理性思考,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众所周知,写稿不可能一写就中,也不可能“一招鲜吃天下”。“丝糕”是一种财富,因为只有你知道其中的酸楚之味,也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才能尝到“上稿”之后的甘甜。别人给的意见再多、给的建议再好,虽然能管一时,但不可能管长远,更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要正视失败,多从“丝糕”的经历中发现短板、锻造优势。同时,也要吃他人之“堑”,长自己之“智”,拿别人“亡羊”之教训,弥补自身漏洞。有不少作者在失败之后丧失了信心,逐渐产生了“我还会不会写”的茫然以及“我还要不要继续写”的困顿,我想每个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点牢骚、埋怨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切忌过度地给自己施加压力,让自己的思路“雪上加霜”。此时,就要学会借力,比如向领导、同事请教几番,或请写作“大咖”指点一二,或向过去成功的稿件“要”灵感,一些诸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求是》《人民日报》等党政书籍、报刊、网站等也是上稿的绝佳“利器”,这时就要坚持适度原则,谨防“一字不差抄到底”,创造性转化才最有益。

(0)
上一篇 2023-02-09
下一篇 2023-02-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