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培养“后遗症”及解决对策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委组织部 饶敏

在笔者眼里,通过层层选拔招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干部,人人都是可塑之材、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但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时常出现无人可用、无材可选以及矮个子里挑高个子的情况,是我们没有年轻干部吗?不尽然,追根溯源,笔者认为,是放手年轻干部培养留下的“后遗症”,部分年轻干部进入工作岗位后,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消失”了。

“后遗症”一:知事识人方式单一,年轻干部“消失”在人岗不适中。各级党委(党组)是年轻干部的培养主体,在年轻干部成长过程中起到把方向、引路子的关键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党委(党组)仅凭第一印象、一份工作简历、一张信息采集表便片面地给年轻干部尤其是新招录人员安排岗位,对后续岗位历练情况跟踪问效、督促指导少,没有结合入职后的综合表现合理安排岗位历练,导致部分年轻干部进步缓慢、业绩平平、经历单一,因人岗不适造成的“厌岗”情绪不同程度存在,进而产生“躺平”“摆烂”等心态,最终慢慢淡出组织视野。

“后遗症”二:管理体制机制乏力,年轻干部“消失”在不健全的体制中。没有行之有效的年轻干部培养储备机制,虽然自上而下制定了年轻干部“传帮带”工作机制、方案,建立了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但大多流于形式,倾心传、耐心帮、用情带等深入细致的帮带差距较大,“人才库”动态管理不足,作用发挥不明显,加之帮带人员自身能力素质等因素,不同程度影响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缺乏强有力的教育培训机制,对新招录人员局限于政策要求的初任培训,后续跟踪培养少。组织人事部门对年度新招录人员缺少全面了解、统筹分析,没有为党委(党组)培养使用年轻干部提出科学合理意见建议,到提拔年限才拿出来分析研究,才发现人选不理想,可用的不多,与岗位需求差异较大等问题,错失了年轻干部成长的关键时期。

“后遗症”三:自我认知单一片面,年轻干部“消失”在认知不足中。部分年轻干部对自身岗位职责及工作能力认识不足,有的仅仅把自己当作一名业务员、收发员甚至服务员,没有站在更高层次要求自己、提升自我,最终导致严重“偏科”,业务强的统筹弱,善协调的文字功底差,业务与统筹兼备的又缺少农业农村经验和专业工作能力,用在哪里都合适的干部较少,虽说干部成长不能完全做到尽善尽美,但综合全面的发展才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有力保障。

为此,笔者认为,要破解年轻干部培养“后遗症”,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传导好压力,不当“甩手掌柜”。组织部门要把年轻干部培养的压力传导到承担直接培养责任的党委(党组)身上,以定责任、定目标等方式,细化培养责任,明确具体培养要求、培养目标以及培养不力的处置方式等,以此压实党委(党组)培养责任。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年轻干部培养第一责任人责任,多措并举加强严管厚爱,强化年轻干部跟踪培养力度,因人因岗适时调整岗位,丰富年轻干部岗位历练,促进全方位发展。同时,定期不定期向上级组织部门汇报培养情况,协调解决年轻干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避免“关门培养”。

二是引导好成长,健全完善各项机制制度。要结合实际健全完善年轻干部培养储备的各项机制制度,发挥好现有的谈心谈话、“传帮带”等制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年轻干部教育培训方案,定期不定期调度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组织年轻干部座谈交流等,以良好的制度保障引导年轻干部全方位发展,鼓励促进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三是正视好自我,高标准严要求实现自我提升。作为年轻干部本身,首先要掌握自身特长、明确自身定位,准确认识自我,在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优势的同时,在工作中不断补齐短板弱项,实现自我的全方位提升。对岗位安排情况不合理导致自身工作难以开展、进步缓慢等情况,一方面要努力适应新岗位、新环境,知难而上,不能因岗位不适而灰心丧气,更不能因此“躺平”“摆烂”,另一方面要积极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提出成长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寻求相关帮助。在本职工作以外,要力所能及地参加单位其他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历,丰富工作阅历,真正把自己锻炼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3-03-11
下一篇 2023-03-1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