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贵“热”忌“冷”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办事处 潘友烨

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已经“火热登场”,广大党员干部应趁“热”打铁,在总结、沉淀第一批主题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乘胜而进”,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持续保持“热运行”,以“满格”状态踏上新的“赶考”之旅。

理论学习要“冒热气”、切忌“冷灶台”。“路漫漫其修远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绝不能搞“一阵风”“一场雨”式学习。对于如何为学,毛泽东同志曾写对联自勉:“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有些地方为了抢当“遥遥领先”的领跑者,信奉“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别人”的“内卷”文化,一味追求形式上的“高大上”、内容上的“全而广”,不仅抓不住重点,更让基层党员学得茫然、吃力,久而久之,“囫囵吞枣”的理论课程就变成了“冷锅灶”,任你“添柴加薪”也难以再度“热”起来。因此,要合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打稳基石,严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破除路径“依赖”,创新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围绕必读书目,在线上线下齐发力,开展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要主动学习,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念好“勤”和“常”字诀,利用好集中学习和碎片化学习,让党的理论“入脑”“入心”“入行”。

调查研究要“现场热”、切忌“冷骨风”。“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唯有贯彻落实“一线工作法”,直面群众,直击矛盾,坚持在一线掌握情况、在一线领导指挥、在一线解决问题,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围在一张桌子前”,才能摸清实情、找准症结、解决问题。少数地方背离调研初衷,坐在办公室拍脑袋决定调研议题,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要材料,导致调研成了精心设计的“应试答卷”,而想要反映问题、期待受到关注的群众却被“拒之门外”,冷落在秋风里。脚下若无泥土,心中怎能有真情,党员干部要端正态度,走出“材料围城”,沉到人民群众中,去亲眼看、亲耳听,对群众的真实诉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既然要去基层,就不能扎堆前往模范村、产业园和观摩点,这些先进典型的地方,交通便捷、情况明朗、问题较少,其场景路线被多次“设计打磨”、群众“久经考验”,很难再有新收获。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要前往到条件艰苦、问题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深挖“隐秘的角落”,在“无人问津”“鲜有留意”的地方纾难解困,让主题教育有血有肉、言而有物。

检视整改要“热作为”、切忌“冷应付”。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主题教育开展得好不好,主要看检视问题、整改问题彻不彻底、到不到位。某些党员干部存在“躲”“逃”“绕”的思想,在检视问题时不敢揭短亮丑,讲问题“遮遮掩掩”,总是“避重就轻”,导致问题清单掺杂了不少“水分”。这种追求“面子”好看的假把式,只会沦为自欺欺人的内部娱乐,要清楚认识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问题整改好不好、实不实,能不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群众心里自有杆秤。要坚持开门问效,把“话筒”交给群众,真诚邀请群众做“裁判”,畅通民意反馈渠道,让群众监督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要做好衔接工作,不仅要巩固好第一批主题教育的疗效,更要紧盯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做到扎扎实实列清单、拿措施、定期限、出真招,确保高质量整改到位。此外,要抓好作风建设,以刀刃向内的韧劲“修枝剪叶”,让务实担当永远在状态,为整改落实取得“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实效保驾护航,写好主题教育总结的“后半篇文章”。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4-01-24
下一篇 2024-01-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