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奇迹”背后的无数个“乔树林”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区委组织部 冯玲艳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票房在国庆档中持续领跑,《回乡之路》单元的导演俞白眉、邓超在路演活动中“吐槽”拍摄的艰辛,俞白眉特别提到,电影的美术指导在陕北七个县走了几千公里,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黄土高坡”,因为放眼看去都是绿色。

众所周知,毛乌素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地区之间,面积约为4.2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作家路遥曾这样形容过毛乌素沙漠:“塞外毛乌素,走石又飞沙。草籽下地不扎根,大雁飞来不安家;一堆黄沙一堆坟,劝君莫过红石峡……”几十年来,蒙陕两地从官方到民间,无数个像“乔树林”一样的治沙人,将青春奉献于此、将热血抛洒于此,创造出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生生不息,用坚韧意志践行绿色信念。在当地上几代人的童年里,黄沙漫天是一道不可磨灭的记忆。“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便是他们以前生活的真实写照。家乡生活环境的艰苦激起他们改变现状的决心与信念,无数个“乔树林”长大以后仍然选择在沙漠中坚守,敢与环境硬碰硬、敢同狂风面对面、敢跟黄沙掰手腕,用坚韧的意志践行建设家乡、治理风沙的绿色信念。

绵绵发力,用科学行动开创绿色希望。治理沙地并不容易,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由于沙地气候极端、干燥缺水,植物很难存活,在无数次“栽了死”“死了又载”的实践摸索之下,当地坚持全民共建共管,总结出“乔、灌、草搭配,封(育)、飞(播)、造结合”“前挡后拉、穿靴戴帽,锁边蚕食、逐步推进”等治理措施方法,探索出适地适树、科学治沙的发展路径,为全球治理沙漠化问题创造了绿色希望、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

久久为功,用不懈奋斗推动绿色发展。我国早在1959年就已经在毛乌素沙漠周边展开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从“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王有德,到“甘做沙漠一棵树”的石光银,政府与民间上下齐心、团结一致,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经过六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今天的成果。中国治沙显著成绩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科学指导和“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接续奋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一个“干”字,科学地干、踏实地干、持续地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不仅是科学合理的理论认识,更是对我国治沙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要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走好绿色健康的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
上一篇 2020-10-10
下一篇 2020-10-1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