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静悄悄” 乡村振兴“好热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在做好“结业应考”的同时,也要统筹做好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

脱贫“静悄悄”,致富“换新篇”。笔者驻村扶贫五年有余,见证了农村一点一滴悄然产生的巨大变化。笔者所在的村位于云贵高原大山里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山高坡陡,“通讯靠吼,交通靠走”。大山里偶尔寻见一处砖房,红砖、水泥等建材全靠人背马驮一点一点积累修建起来。山珍野味在大山里腐烂,项目、产业被道路“阻隔”,引不进、兴不起。“要致富先修路”,如今,不仅行政村村村通了水泥公路,绝大多数自然村公路也得到“硬化”,联户道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农民紧跟潮流变身网络主播,农特产品从山里的“废品”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群众告别了深山里的杈杈房、木草房、老危房,在公路沿线修起了砖瓦房、小楼房。群众告别了“遇雨水浑,遇雨水停”的日子,吃上了干净卫生水。群众有新农合、大病医保加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先治疗后交费的“特权”,报销比例高达95%,告别“因病致贫”“不敢病”的日子……不知不觉,村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日子舒心了,“幸福感”提高了。

走出“大考场”,固效“启新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目标一致性、工作连续性的特征,脱贫“大考”不可以“松气歇脚”“到站下车”,“脱贫不能脱政策,脱贫不能脱帮扶”。持续稳定脱贫,才是“真脱贫”“脱真贫”,才是脱贫攻坚成效巩固的要义所在,而保证群众有稳定可持续增收的产业是脱贫成效巩固的长久之计。笔者所在村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群众虽积极探索发展了砂仁、竹子种植,生猪、山羊养殖等产业,但都“小打小闹”“不成气候”。脱贫攻坚以来,在科学市场调研、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下,发展了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万亩方竹种植、稻鱼共生综合种养等产业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入股,变身“股民”后在合作社上班,不用远离妻儿父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挣得工资收益的同时还可享受效益分红,一举多得。看到家乡的巨大转变,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纷纷带着新技术、新思想返乡创业,开起了药材加工厂,办起了现代农家乐,开启了新时代新生活。

振兴“好热闹”,乡村“展新颜”。“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脱贫攻坚“接力”乡村振兴,在持续巩固产业就业和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要积极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全民爱国卫生行动,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构建“生态宜居”新环境。为整治相互攀比、巧立名目、滥办酒席的不正之风,营造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笔者所在村建立完善了《村规民约十不准》和《禁止违规操办酒席的规定》,明确了酒席操办的对象、范围、申报备案程序和惩治办法并严格执行,对“无视法纪”“顶风作案”违反规定的三起案例做了处罚,给不正之风来了个“急刹车”,给“乡风文明”起好步、开好头。为推动基层治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笔者所在村探索成立了乡村治理委员会,通过集中讨论实施执行村民议事会制度、门前“三包”制度、饮用水管理和收费制度、垃圾清运收费制度、组民公约、党员联系帮带困难群众制度等村民自治制度,将“参与权”“处置权”交给村民。实现了社会治理“由管到议”“由乱到治”,打开了乡村治理新局面。乡村振兴蓄势起航,已呈热闹繁忙之景,乡村今日之面貌已非昔日可比,相信离“生活富裕”的目标只是咫尺之遥。

(0)
上一篇 2021-05-10
下一篇 2021-05-1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