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 莫让创新“跑偏走位”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委组织部 李德健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高频词。国家鼓励创新,社会呼吁创新,群众期盼创新。一时间,创新成了“香饽饽”,各个领域、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创新、鼓励创新、要求创新。各地纷纷建立容错机制,为想干事的党员干部解决了后顾之忧,让大家不会因为担心错误而不作为,不断有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党员干部涌现出来。

然而,基层创新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总是一帆风顺,偶有“跑偏”现象。一些地方上级忙着要创新,下级忙着找创新,搞得上级紧张兮兮,下级疲于应付,造成“将创新当幌子、以创新为借口、用创新打掩护”的怪象;有少数党员干部高喊“创新”口号,热衷于整新花样,衍生出许多所谓“新提法”,在名称和文字上下功夫,搞所谓的“新瓶装旧酒”;有的脱离实际,沦为形式主义,华而不实、花里胡哨的创新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这些所谓的创新,不但推动不了实际工作,还为基层增加负担,形成阻碍。

杜绝“一蹴而就”的功利思想,循序渐进做切合实际的创新。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一拍脑袋就来的“头脑风暴”,更不是“形象工程”“花架子”,而是一种在基础工作上提出的新的具有建设性的对地方发展、群众幸福有利的方法和措施,是通过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才能达到的过程。党员干部只有主动培养创新思维,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发自身创造潜能,才能真正担当起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创新不能一蹴而就,靠的是一步一步持久的坚持。要主动加强学习,提高敢于创新的意识,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吃透上级精神,大胆吸收借鉴新成果、新经验,取其长,补己短。同时要深入基层,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汲取营养,认真加以总结,选准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使之更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树立“一心为民”的实干导向,脚踏实地做有价值的创新。“落实是最好的创新。”没有很好的落实,创新也就没有了价值。创新并不意味着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不等于政绩工程、表面工作;不能胡乱跟风,看见别人搞得好就眼馋,不顾本地实际生搬硬套。要把是否有利于群众、有利于国家社会作为检验创新的“试金石”,不能无中生有,夸夸其谈。创新的基础是将群众装在心里,体民生疾苦,解群众难题,察社会所需,对症下药,埋头苦干。欲速则不达,基础工作是出新方法、新点子的前提,基础工作都做不好,一味追求创新,只能本末倒置,似是而非,贻笑大方。要把创新当作加分项去努力争取,但不刻意造作。要增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城镇建设、民生改善等领域推进方法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依据充分、指导有力、很接地气的具体方案,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举措。

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华而不实、花里胡哨、不能落地的创新只会徒增基层负担。国家鼓励创新,更要求实干;社会呼吁创新,更需要实效;群众期盼创新,更盼望实绩。只有将创新落在实处,踏踏实实干事,循序渐进创业,才能真创新、创真新。

(1)
上一篇 2020-12-09
下一篇 2020-12-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