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印初心:七十二载漫漫回家路

山东省寿光市委组织部 甄红博

f05b511da111d28d7c4760c54d1206a.png

在山东寿光的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的展柜里,静静地“躺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青州-临朐城-辛寨-大关-小关-沭水-松峯头。这份珍贵的革命文物不是寻宝图,更不是什么地下情报,它背后承载的是八路军烈士张立训至死无悔的初心和他72年的漫漫回家路。

参加工作后,有幸成为了一名党性教育讲评员,关于这张字条背后的故事,我曾无数次为参观者讲述。于我而言,每一次的讲述都是一段“炼心之旅”,它如沃土般滋养着我心中的信仰之花。凝视着它,我仿佛又置身于那战火纷飞的倥偬岁月……

1937年12月29日,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爆发,寿光人民举起了抗日救亡大旗。驱除日寇甘喋血,捍卫家国不惜身,26岁的上口镇地下党员张立训跟随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这只英雄的队伍挺进胶东、挥师鲁中、转战沂蒙……他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屡立战功。

1942年,张立训所属部队在沂蒙山区对崮山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激战。面对敌军恶狼般疯狂反扑和机枪、重炮、毒瓦斯弹轮番轰炸,腹部中弹的张立训勒紧腰带继续战斗着……直到掩护军区机关安全转移。集结号吹响了,身负重伤的他早已没有任何力气撤退。为不拖累战友,他毅然决然地举起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把年仅3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沂蒙大地上。

妻子在家等啊,盼啊,没想到最后等来的却是一张写有丈夫埋葬地点的纸条。妻子发誓,一定要带丈夫回家。可上天似乎跟她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等战事平息,一家人却再也找不到那张字条。一年又一年,一家人找啊、寻啊,一晃72年过去了,81岁的儿子张春欣竟然在本字帖里发现了那张泛黄的字条。循着模糊不清的文字,他们在沂水县北松峯村的山坡上找到了一名无名烈士的坟墓……张立训遗骸的腹部有一块10公分的弹片,这是战斗中被敌人射中的弹片;头骨处有一颗3公分的子弹,这是他为了不拖累战友,向自己射出的子弹。

英雄终于回家了!据张春欣老人回忆,父亲只在1938年6月回家时抱过他一回,之后再也没有见面。直到2014年,父母合葬之后,张春欣老人在坟前失声痛哭,却只能喊出一声娘,而那一声爹,却迟迟没有喊出口。是啊,日寇不除,何以为家?忠于革命忠于党,正是那些以张立训为代表的热血男儿至死坚守的初心。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江姐、赵一曼、方志敏、杨靖宇……挑起中国脊梁的正是那些为民族危亡奔走呼号的人,是征战途中前仆后继,坚定不移的人,是在黑暗中不懈追求光明的人,还有那些牺牲在共和国黎明之前的人。是他们让中国人从难民变成合法公民,是他们让中国人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为谁拼杀,为谁倒下。

不忘历史,方能告慰历史;不忘本来,方能开创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正是这些革命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红色底蕴,滋养赓续着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沃土”。我时常站在展柜前,瞻仰革命文物,仰望革命先烈。在与他们无数次对话和回眸中,深刻感受着革命先辈们用一生诠释的“初心为何”。

(0)
上一篇 2021-04-07
下一篇 2021-04-0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