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蹚出致富路 荒山沟变成花果山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人民政府 蔡鑫宇

金秋九月瓜果香,正值收获时节,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鸭绿江畔的南荒沟村也迎来了丰收季,山上板栗树、桃树结出的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田间软枣猕猴桃的阵阵果香勾起了农人的微笑,四里八乡的收购商金和如织的游客源源不断地赶赴“花果山”。谁能想到如今这个富足的小村庄曾经因土地利用率低、产业发展滞后、人均收入低,因被周边百姓称为“荒山沟”而得名南荒沟村。从过去的“荒山沟”到如今“花果山”,这十年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用汗水将荒山变貌,用决心把乡村改颜,蹚出了一条金灿灿的致富路。

一斧子劈开新出路

“我们村今天山上的累累硕果都源于老书记当年的一斧子。”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荒沟村村民基本都依托丹东柞蚕厂生活,上山放蚕收茧为生,柞蚕产业成了全村的“命根根”,但随着丹东柞蚕行业的逐渐没落,村民收入是一年不如一年,曾经被村民视为“心尖尖”的柞蚕树,逐渐大面积撂荒,村里年轻人都渐渐逃离“荒山沟”。村党支部经过缜密调研,决定在山上作文章,南荒沟村虽然荒山多、沟岔多,但地处鸭绿江沿线,全年无霜期长,小气候温和多雨,适宜果树种植,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决定为柞蚕树“改头换面”,推进板栗、桃树种植把荒山变成金山银山。但在推进时却犯了难,是否把还能勉力维持的柞蚕行业舍弃掉、投身“一窍不通”的果树种植,大家都开启了“观望模式”。

“大家都不敢干,就由我牵个头,我是党员,我不骗人”,南荒沟村书记拿斧子将自己门前的柞蚕树砍掉,不留一点退路,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先蹚路,终于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板栗、桃树在全村推开。目前南荒沟村现有板栗16000亩,燕红桃4000亩,每户每年山上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两浆果撑起新支柱

“今年的软枣子和蓝莓品质都不错,贩子都抢着要,收入比之前翻了三番。”南荒沟村党总支在山上产业形成规模,村民收入稳步提升的情况下,没有故步自封,反而在积极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经专家的仔细评估化验,在小浆果领域大有可为,经过村党支部精心挑选,决定以“温室蓝莓”和“软枣猕猴桃”为核心,推进小浆果种植。

“种这么多的果,万一卖不出去,多少年都翻不了身。”因前期投入大,村民对蓝莓产业顾虑重重,为了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乡村两级党组织联系加工企业,开创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即企业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农民出土地建棚,工厂投资苗木,收益比例农民75%,公司25%,由于公司投入苗木,解决了百姓资金不足,分摊了农户的经营风险,企业制定对合作农户施行兜底制度,进行保护。通过这种模式,蓝莓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了全村的“金饭碗”。

三条线助力新发展

“现在农家院、采摘园、合作社三条腿一起走,老百姓日子更有盼头。”南荒沟村在山上、田地已基本完成产业项目密植,村民日子肉眼可见地红火起来,但党支部不愿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反而积极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通过集思广益,精心选择了三条路线进行进一步发展,一是发展农家院吸引游客打造旅游线,二是发展特色农产品采摘服务打造体验线,三是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行产品深加工形成规模优势打造流水线。三条路线齐头并进让村民收入更上一层楼。

村党支部用十年时间带领荒沟人让“旧貌换新颜”,让“日月换新天”,从一个逐渐没落的“荒山沟”蜕变为“金山银山”,如今山上果树成荫、硕果累累,田中大棚连仟佰、浆果串串,路旁洋楼拔地起,乡间小路游人织。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10-07
下一篇 2022-10-07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