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勇毅前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专题阐述,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围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等目标任务进行了重点部署,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报告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再宣示,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进军号角,是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三农”工作中,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勇毅前行,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导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一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农村改革开放4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进一步升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之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才能切实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才能切实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至关重要。只有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落到实处,才能把“三农”工作推向新的高度。要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这是落实总方针的核心和具体抓手。以“四个优先”为核心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质量兴农战略,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和农村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二是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让农村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是新时期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紧紧抓住工农城乡关系这个“牛鼻子”,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这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改善农业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组合,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改变农村发展面貌。三是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城乡融合发展为重要抓手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是建立健全城乡“人、地、钱”等要素的平等交换、即畅通城乡人口自由双向流动渠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强化农村发展资金保障,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县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阵地,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切入点。在县域内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把县城、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统筹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县镇村联动发展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综合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改善局部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空气等环境条件,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立动植物周年连续生产系统,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设施农业对提高我省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设施农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助推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粮食安全与菜篮子安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要强化总体谋划与分区布局,加强政策引导与产业扶持,提升设施装备与科技研发水平和引进设施农业龙头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坚持“市场导向、协调配合”,推动上中下游产业主体更好衔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二是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这是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如何让农村特色产业加速实现现代化、适应更广阔的市场需求,是问题的关键。总体而言,我国的农村特色产业目前还停留在水平较低的发展状态,三塘藠头、樟树辣椒、石塘黄土白萝卜等等在县城小有名气的农产品,产业结构发展尚没有摆脱传统农业产业生产模式。虽然能够最大限度保留传统特色产业的“特色”,使之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拳头产业产品,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也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导致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为此,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利用和发展方式的互惠均衡,就显得尤其重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接下来,要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向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传统特色产业要走以资源优势为纽带,以产业融合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特色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按照“优势资源合理整合、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特色产业圈层带动”基本路径,开展一系列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工程,以此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整体性圈带发育。在此基础上合理布局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建设,以现代化生产经营手段推动特色龙头企业发展,拉动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加快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特色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设立体化、多层次的市场品牌系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传统农业特色农产品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市场品牌,这是农业特色产业产品雄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目前特色产品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要从生产、销售、溯源等环节协作配合,构建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名牌共育、效益共享、共同富裕的乡村特色知名品牌协作机制,以特色产业产品的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筑牢巩固人才振兴重要支撑点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筑牢和稳固乡村人才振兴这个重要支撑点,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科技兴农、产业兴村,靠的就是人才,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必须推动人才振兴。要注重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大力引进乡土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引进人才,补齐乡土人才匮乏短板,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要摸清乡村人才基本情况,客观分析人才总体水平与推进乡村振兴刚性需求存在的差距,对所需人才数量和质量作出精准预测和规划,明确乡村发展规划中的人才补充方向,增加农业技术人才引进专项编制,注重解决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湖南省出台的“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对每年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等作出了具体规划。要吸引人才资源向乡村流动。一方面通过搭建创新创业等平台,吸引本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外出农民工等人才群体,积极返乡加入乡村振兴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基层干部选调生招考、乡村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免费师范生招聘等举措,吸引各类人才踊跃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要尽快出台与公务员管理相对应的农村基层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切实提高乡村人才保障水平。对于来乡返乡创业人员,在土地流转、贴息贷款等方面,应予以扶持保障。在农技人员职称评聘上,要突破老框框,注重考察实际能力。二是努力培养乡土人才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活力源泉。积极对接院校,努力培养“订单式”乡村人才,拓宽“三农”紧缺人才渠道,注重培育乡村实用型人才。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尤其是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和乡村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田间科普、现场指导、面对面带教与帮扶,鼓励乡土人才大胆投身创新创业,使其迅速成长,脱颖而出。采取分层次、分专题等方式,分期分批对乡镇村组干部进行培训和轮训,切实提高乡村治理人才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把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新型农民,作为产业带头人加以重点培育,尽快造就一批乡村经济“领头雁”。三是着力用好乡土人才多措并举用好用活乡土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马力引擎。乡村振兴的主阵地在乡村,急需安上“好钢”的乡土人才刀刃也在乡村。抓住村干部换届和补缺时机,适时把那些政治站位高、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村民特别是优秀党员,充实到村支两委班子中来,建好过硬的村级组织战斗堡垒,确保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先锋队作用。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积极营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人才环境,多措并举用好用活乡土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蓝图已经绘就、前景十分广阔。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勇毅前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石塘王某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03554.html

(1)
上一篇 2022-12-20
下一篇 2022-12-2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