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干部能下“淤泥”

四川省组织部长会议明确提出“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局面”,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的问题。但“上荣下辱”的观念、“下”的标准、“下”后的心里负担等因素,像“淤泥”一样把“能下”堵住,要想激活这一池春水,必须疏通干部能下“淤泥”

疏通观念,营造“下”的良好氛围。“谪”“迁”“黜”“罢”“免”是中国古代对当官“下”的说法,为官者一般因罪才会被“贬职”,这样一些陈旧的观念也被流传下来,不少干部认为“上荣下辱”“下必有错”,社会上也对“上”“下”的理解有所偏差,使得干部不愿“下”不能“下”。因此,疏通干部观念就成为干部“能下”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组织部门要担负起推动领导干部“下”的责任,必须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的核心理念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以严的标准、严的制度、严的作风、严的纪律,从严把好选人用人关口,切实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同时要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和观念转变,通过干部培训、中心组学习、谈心谈话等方式,加大对《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的宣传、引导,破除传统干部管理体制下的年龄到点“下”、任期到站“下”、违纪违法“下”等壁垒。

疏通渠道,确保“下”的有理有据。干部如何“下”,对此前规定的到龄免职(退休)、任期届满离任、健康原因、问责、党纪政务处分等渠道进行整合,《规定》完善了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15种具体情形。有些干部并没有犯大错,不能简单一刀切,因此疏通“下”的渠道,将不适宜的干部调整到其他岗位,让他继续发挥作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对社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如何“下”,如何“调整”,组织部门应建立起更加科学、精准的干部评价体系,既要看工作业绩,也要看综合协调;既要看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既要看其他干部的评价,也要看老百姓口碑;既要综合评价,也要看专项考核;既要掌握工作状态,也要掌握“八小时之外”等等,通过全面考核,让执行者“有理有据”,让“下”者“心服口服”;同时还应当明确“下”的程序,通过提出建议、组织决定、谈心谈话、履行手续等方面,让程序更规范、更严谨。

疏通心理,破除“下”的心理障碍调整“下”了的干有的认为组织这样做,是亏待了自己;有的觉得既然“下”,干脆“躺平”;有的向组织讨价还价,要“下”起码保留职级等等,或多或少都存在吃亏、埋怨、堕落、应付、躺平等心理。面对这些困惑、矛盾,组织要加强对“下”之后的关心关爱、谈心谈话、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要郑重告知,“下”之后不代表组织放弃,更不代表“永不录用”,要引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成绩,干出亮点,依旧可以“上”,依旧会调整,不会“一下了之”,让“下”之后的干部不气馁、不放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媛小妹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07475.html

(0)
上一篇 2023-02-07
下一篇 2023-02-07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