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书写 基层治理“新篇章”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回望百年征程,调查研究这一工作方法犹如“海上灯塔”,指引着我党这艘“巍巍巨轮”,在沧海横流中劈破斩浪,不坠迷途。

毛泽东同志历时32天,步行700余公里,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驳斥了攻击农民运动的谬误,为革命指明了方向;朱德同志耗费15年,亲自主持调研工作,向党中央递交了108份反映各行各业实际情况的报告,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铺就了基石;习近平总书记走遍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听取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意见,不断完善扶贫思路和扶贫举措,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带领全党全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做到“竖起耳朵听心声”、“俯下身子看问题”,让调查研究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题之笔”,书写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莫“高高在上”,要遵循“轻车简从,向民而行”。一些领导干部基层调研时“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把自己当“八府巡按”对基层干部颐指气使,去之前电话先行,要求精心准备,到之后只去特定点位参观考察,全程与人民群众“零接触”,对该掌握的情况囫囵吞枣,习近平总书记将这种行为称为“钦差式”调研。开展基层调研工作既要身到,更要心到,要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自选时间、路线、地点、对象,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取汇报,不用陪同接待,少些繁文缛节,要心中有民,带着对群众的感情、对职责使命的担当,沉到一线听真话、摸实情,与基层群众实打实、心贴心、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清楚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掌握一线材料。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忌“走马观花”,要做到“脚下有土,心中有谱”。一些党员干部对调研工作不重视,视其为“表面工作”、“书面工程”,将调研任务抛给基层单位,以“文对文”取代与群众的“面对面”;有的领导干部工于表演,装腔作势,把调研当做“走秀场”,注重看“盆景式”典型,走下级安排的“经典路线”,每到一处总不忘摆拍留痕,基层干部群众沦为陪衬道具。这些乱象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催生了脱离实际的“头疼文件”和“奇葩政策”,扰乱了基层治理格局,增加了基层工作。“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开展调查研究不能浮在面上,要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亲自查看、身亲体验,才能发现许多办公室里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的新情况。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能“浅尝辄止”,要谨记“实字为本,干字当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在具体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存在重过程轻结果、重程序轻落实的现象,有的“调”而不“研”、“研”而不“用”,调研结束后随手一放,任其结网蒙尘。有的善于打“太极拳”,对突出问题缺少“立行立改”的干劲,处理问题的方式仍停留在以方案落实方案、以报告整改报告的“空对空”上。最终,老问题未解决、新矛盾再堆积,不仅让群众心寒,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领导干部要加强督查问效,对调研中反映的突出问题紧盯不放,用“拔钉清零”的做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以看得见的变换来回应群众的期盼。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调查研究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摒弃前呼后拥的“钦差式”调研、走马观花的“游览式调研”、浅尝辄止的“虚假式调研”,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够获得实践真知,真正让调查研究在基层这片沃土上结出群众满意的“果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fjzz,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23218.html

(0)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