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引。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们肩负起文化新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可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精神文明家园。从古至今,从流传万世的儒家思想,到风骚一时的唐诗宋词等,无一不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儿女,还有令人惊叹的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世界奇观,都不同程度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去维护、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断层的文化,建设现代化强国和文化大国,始终要有中华优秀文化作支撑。没有中华优秀文化的记忆,我们将成为精神的流浪儿,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将彻底埋葬。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传统文化血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到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从无远弗界的远大志向到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到止于至善的厚德载物;从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福祸相依的辩证智慧到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浓烈民族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开拓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博大胸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关心民众疾苦的体贴之情等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后依然光彩依旧,熠熠生辉。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大,社会要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源。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国民教育之基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就以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我们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使最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靠的是人民,人民的信仰和文化思想又靠的是教育。在国民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铸造自信的国民、向上的国民、行善的国民、不屈的国民。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的影响,并在教育中进一步的强化。无论是九八年的抗洪抢险、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2019年开始的新冠病毒,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不断的教育和培养好我们的国民,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清正社会之气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万物生生不息,生长流传,靠的就是一种正气。人的能量有正负之分,社会环境有清浊之别。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美好的正能量环境。当人负能量比较多时,贪嗔痴心重,贪吃贪喝贪享受,爱偷懒,拈轻怕重;当负能量的人过多,积聚在一起时,势必影响人与人和谐的关系。人心出了问题,社会就有毛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充满正能量,总能站在他人视角看问题,内心阳光,善解人意,做事乐观积极,充满自信与希望,富慈悲心,爱帮助人,愿劳动奉献。以德为本,奋发向上,胸中有正气,才能造福社会,奉献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讲“和气发财”、“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社会环境污浊,容易发生天灾人祸,时局动荡,争名夺利,腐败堕落,就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文化的熏陶、价值观的引领,利用道德与规矩,音乐礼仪、诗词歌赋等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让社会清明,人人向善,整个大环境都呈现正能量,则阳光明媚,气候吉祥,人人都积极快乐,抵御歪风邪气,扬我浩然正气,就能开创一个盛世新时代。

以史为鉴,正道文化与国家民族命运始终是共兴共荣,同衰同落的。整个社会都信仰奉行正道,净化社会风气,以博大精深的胸怀与智慧,形成更适应时代需要,更关怀现实社会人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面貌,成为引领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文化力量。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接授中华文化的熏陶,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为推动建设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示范县增添文化力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9945,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87248.html

(0)
上一篇 2024-03-12
下一篇 2024-03-1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