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是乡村发展之基,产业发展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之本。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一方面要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多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强化引领,调整产业模式

习总书记强调“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条,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竞争力。”近年来,大有地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发展生态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传统农业产业,使“老产业”重焕新活力;引进粮油现代产业园区、“互联网+”托管服务等新兴产业模式,使“新产业”就地扎根,乡村集体经济大放异彩。

一方面强化支部党建引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打通乡村振兴“点火器”。坚持党建链建在产业链上,实现双链提升目标,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建立两新党组织和明确党建指导员;通过合作社党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带头,致富能人带动,采取“党带群、富带贫、强带弱”的方式,实现“村与村、农户与企业”抱团发展。同时,依托党员干部带头,带动更多合作社、家庭农场蓬勃发展,催生出一批“猪书记”“牛书记”“辣椒书记”“南瓜书记”带头发展农业产业,引领更多群众加入农业产业发展大军。

另一方面坚持龙头企业带领。龙头企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是乡村振兴中的“助推器”。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龙头企业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共建原料基地,稳定市场流通秩序,有力保障了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二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部分地区乡村龙头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开展科技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提升生产标准化程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三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通过产销订单、土地托管、资产入股等方式,带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乡村占比较高,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模式截然不同,产业发展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在现有乡村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优化产业结构,才能真正推动乡村经济完成质的跨越。

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形成多元化产业结构。在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背景下,各地区依托现有农村资源,挖掘潜在的生态、文化、人才等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特色农业品牌,形成产业链,构建现代化、全方位、立体化乡村产业体系。综合来说,农村产业包括服务产业、旅游产业、生态产业和养殖产业、加工产业、农产品流通业等诸多方面。

其中服务产业和旅游产业,是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灵魂。在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外流、空心化严重的背景下,服务产业强调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首先可以为农业生产行为提供各类托管服务,包括代耕代种或半托管形式的服务;其次采取合同契约式的服务,构建“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实现托管服务标准化;再次可以在现有的农村生活服务内容基础上提供各类专业化生活服务,如零跑代办服务、康养服务等。旅游产业关键在于农村特有的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要以满足多样化的人文需求为导向,挖掘农业产业的生态特点,建设以生态养殖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旅农业,可以发展体验式、观光式农业,利用农村天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现代农村文旅一体化。

深化机制,推动三产融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坚持深化机制改革,既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源泉,也能保证主体的统一性与协同性。因此深化机制,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战略性和决定性意义。

优化机制,推动三产融合,一是推行农业“标准地”改革。分类设置规划标准、产业标准、主体标准、投入产出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等控制性指标,倒逼先进适用技术和设施投入,促进“标准地”要素聚合。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坚持“建、投、用、管、还”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突出“以用定建、建用一体”原则,引入“中”字头企业、国有企业等参与建设运营,提高资源配置质量,形成规模经营优势。二是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水旱轮作等,促进“一田多产、一水多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下乡,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产业振兴是通向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柱,是实现现代化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以战略性、全局性、彻底性的态势调整产业模式、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结构体系、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是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殷切希望。

(四川省大英县玉峰镇人民政府 黄耀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林若凡的笔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91142.html

(3)
上一篇 2024-03-29
下一篇 2024-03-2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