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君:论精准扶贫及其三个重要关系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六个精准”,以精准理念贯通扶贫工作识别、施策、退出等重要环节,系统解决了“扶持谁” “谁来扶” “怎么扶” “如何退”的问题,精准扶贫思想得到发展完善。

“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贯彻“六个精准”思想,就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精准扶贫开发识别、施策、退出等环节,精准把握各环节关系。一些扶贫实践中存在的“识别”“施策”头重脚轻、“形式主义”、“脱贫”“致富”界限不清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扶贫工作各环节及其关系失去精准。

识别与施策。一方面,精准识别掌握的信息是精准施策得以开展的前提,而精准施策取得的成效使精准识别不致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识别和施策在人力、物力、时间等扶贫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矛盾面。比如,在贫困村脱贫攻坚前期侧重精准识别打牢基础,在后期则侧重精准施策加大投入,若本该以精准施策为重点的阶段,将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投入到识别阶段表格填写、档案整理等工作中,将不利于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帮扶措施的落实。为防止精准识别沦为空中楼阁,扶贫成效留于纸面,“识别”“施策”头重脚轻等问题亟待解决。首先,统一精准识别工作标准,精简程序,加强指导帮助。比如,结合当年当地工作实际,统一贫情分析会及“三评四定”所涉会议流程、模式以及会议记录;结合当地脱贫攻坚进展情况,精简中期动态管理工作流程;扶贫部门业务骨干加强对基层扶贫一线的事前指导监督,减少事后问题整改;其次,突出精准施策,加强项目库建设指导,强化扶贫项目和资金日常监管,提高工作效率,防止项目有规划无落实。比如,出台较为详实的项目库建设指导文件;加强扶贫项目结余结转资金的审查;最后,应正确处理精准识别与精准施策的关系,根据脱贫攻坚进程科学合理配置扶贫资源,既要两者兼顾,又要有其重点,分清轻重缓急,谨防眉毛胡子一把抓。总之,识别与施策的矛盾面并非无法调和,我们不仅要做到识别和施策之精准,还要精准把握其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两者统一到取得更好工作实效的正确方向。

形式与内容。辩证法揭示事物统一于形式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亦反作用于内容,形式适合内容则促进内容发展。在扶贫实践中,形式与内容贯穿扶贫工作各环节,科学的扶贫工作形式促进脱贫攻坚进程,反之则产生扶贫“形式主义”问题,让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成为无用功。“形式主义”在扶贫工作中体现为不进行深入分析,工作追求表面形式,不管形式承载什么内容,结果形式不适合内容,无法取得良好工作实效。比如表格设计不科学合理、会议冗长没有“干货”、政策文件不接地气、入户调查蜻蜓点水、督查繁多逢场作戏等等。“形式主义”带来的最大危害在于,贫困群众的实际发展方向和帮扶主体按照纸面标准想象的贫困群众的发展方向南辕北辙,一些贫困群众形式上是达标脱贫了,实则可能相反。“形式主义”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落实方式“机械化”“指标化”的原因,有“形式主义”问题惩治不严的原因,还有部分人主观上责任感淡泊、内心懈怠的原因。自国家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精准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形式主义”问题部分存在但决然不是主流,问题解决的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政策落实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践行精准理念,各级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落实具体方案时,不妨多多征求意见,听听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在内的基层扶贫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让政策更接地气,落实更精准、有效。

脱贫与致富。在语言表达上,脱贫致富经常为人们合并使用,然而,脱贫与致富并非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脱离贫困的下一阶段也不必然是致富。在标准上,致富的标准明显高于脱贫,而脱贫标准是根据特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水平制定,标准相对较低。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脱贫在于精准,帮扶主体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使贫困对象精准脱贫,杜绝错评、错退,而致富标准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没有所谓的“精准致富”。脱贫和致富界限不清的问题,不止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实际上还导致了帮扶力量投入的不精准和脱贫退出的不精准。比如,根据“致富标准”对贫困对象进行粗放式投入,相较于按脱贫标准进行精准扶贫,会导致“过度帮扶”,甚至产生“富裕的贫困户”。我们不反对通过精准扶贫产生致富效果,反对的是通过粗放式投入产生“过度帮扶”,进而在下一次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前,存在“富裕的贫困户”享受“过度帮扶”的奇怪现象。“过度帮扶” “富裕的贫困户”的危害在于,对一些内生动力较弱的贫困人口会有“养懒汉”的效果,另一方面则导致非贫困户和非贫困村的强烈不满,实践中一些非贫困户、非贫困村的发展条件其实并不比贫困户、贫困村好多少,有的只是在某项指标上存在微弱差别,若产生“过度帮扶” “富裕的贫困户”问题,必然会引发非贫困户和非贫困村的不满,从而降低群众满意度。脱贫与致富界限不清,有政策层面未予界定的原因,也有人们思维惯性使然,作为扶贫工作者,只有在认识上严格区分脱贫和致富的界限,在扶贫工作中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李文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povertyrelief/2304.html

(28)
上一篇 2018-07-16 04:42:12
下一篇 2018-07-17 01:08:2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