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文字

江苏省金坛华罗庚高新区 王嫚媛

这两天搬家,在收拾东西时,偶然翻开了一个沉甸甸的小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父亲生前部分荣誉证书和手写的稿件。父亲因病过世十年了,我始终没舍得将父亲的这些证书丢弃,对我来说这不仅是父亲往日荣誉的见证,更是我今后我努力的方向,是那些年里,父亲用文字纪录城市发展,用文字鞭策我进步的印证。

图片1.png

我的父亲王罗庚,与“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1998年当了15年兵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回家,他没有像其他战友一样出去创业,而是毅然回到家乡,拿起笔杆子,做了一名新闻记者。那些年的父亲时而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亦土”,时而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四夕”,时而还是党的政策方针的传播者“罗庚”。小时候的我,总是很喜欢看报纸,为的只是看看今天父亲又写了几篇报道,心里满满的骄傲。印象里的父亲,经常彻夜写稿子。时常我夜里一觉醒来,打开书房的门,就看到那一地的烟头和父亲伏案写作的背影。出于心疼,母亲总说,你差不多写写得了,别在那儿咬文嚼字了。父亲总是继续“埋头苦写”,轻描谈写地回复道,“还能再改改”。过去,父亲总是笑着说自己是个很笨的党员,只知道“执笔走天涯”。可在我眼里,父亲却是将自己擅长的文字工作做到了极致的人。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做事认真并有执着追求的人,文章里的一词一句,他都会反复斟酌,力争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工整的句式、最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去阐述他对党的政策方针的理解、对世间百态的感悟,去传达他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至始至终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

然而,2011年4月的那天,老天爷却因“嫉妒”他的才华,把他派到天上写作去了。

在父亲走后的这十年里,我怀揣着对父亲的思念,立志以父亲为榜样,一步一步朝着父亲走过的路走去。在大三那年,凭借在校优异的成绩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坚定决心,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在大四那年顺利通过省公务员考试,成为了一名乡镇财务人员,和父亲一样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家人时常会开玩笑说我是“子承父业”,只是父亲和我一个搞“文字”工作,一个搞“数字”工作。

图片2.png

基层工作的那几年,每当我有松懈、倦怠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在泛黄的告家长书上留下的那句话: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句话也成为我今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回想做涉农专管员那会儿,为了掌握惠农政策,我埋头苦学、虚心请教,惠农政策从无到有、从有到浅、从浅到精;为了群众利益,不厌其烦、耐心细致核对每一块田间地头,不让群众少一分钱。当一笔笔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涉农资金付出时,一页页记录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财务报表打出时,一张张手捧涉农存折农民的笑脸绽放时,辛勤工作的疲惫下更有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幸福感。基层工作的那几年,我利用闲暇时间,不断提高“财识”,丰厚“财学”,拓宽“财艺”,增强“财技”。无论是原始凭证的审核,还是财务报表的编制,始终做到数字真实、账实相符、账目清楚。做好镇政府“小管家”的同时,我也积极走进田间地头,宣传秸秆禁烧;前往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经历抗洪抢险,安置救灾群众;参与疫情防控,严防疫情扩散。工作的这几年,没什么大成就,但是每一步都走的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就这样,我从懵懵懂懂的大学毕业生向着为民服务的基层螺丝钉悄然转变。

文字是没有温度的,却能传递力量、传承精神。父亲的文字给予我艰苦奋斗的力量、求真务实的精神。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我坚信“星光不忘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新的赶考路上,我将继续紧握父亲传递的接力棒,担负起青年一代的使命任务,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奔跑冲刺。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11-12
下一篇 2021-11-12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