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说”党员成长

诗人苏轼从入世为官到出世,经历了“三起三落”,他以无可比拟的才学、清正不阿的品德、爱民如子的情怀、淡泊名利的处世,成为后世称赞的好官。如今跨越千年,苏轼对党员娓娓“说”来,仍能振聋发聩:共产党员要善学习、敢拼搏、勇创新、不畏艰难、不惧风险,将一颗赤子之心化成阔斧开创“新时代”,造就新伟业,实现“强国梦”。

以“笔头千字胸中万卷”的才学不辍学习。23岁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地知。当今社会,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勤“充电”、多“增能”,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汲取先进的知识、丰富的智慧和科学的实践方法,革除“浮躁之气”,锤炼担当的底气,全面增强自身本领,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要更加自觉地涵养善于理论武装的特长,只有切实强化理论武装,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淬炼政治上的坚定,才能肩负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创造性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以“法相应则事易成”的态度不吝谏言。苏轼在王安石变法事件中坚持实事求是,抵制彻底否定。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共产党员的“骨气”体现在担当,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在风雨面前不退缩,遇到难题不是“绕道走”而是迎难而上,把问题摸深摸透,把对策做实做细,敢于作为,敢于较真碰硬,勇于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使命。“在其位,谋其政”,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摆正位置,不让工作“空转”,狠抓工作落实,干出真业绩。要锻炼自己的人格、风骨,不能随风雨破落,人云亦云,失去自己的样子。要讲真话、谏真言,“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不随波逐流,敢于较真,终能发光,收获群众的一片青睐。

以“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豁达笑看人生。苏轼的一生,经历过多次起起落落,但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以积极的状态面对人生。在“黄芦苦竹绕宅生”的黄州,他品尝武昌鱼,发明东坡肉,夜游承天寺,把赤壁乾坤大挪移。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时代,需要地是更多能够适应新时代、勇于担当新时代责任的干部。乡村振兴,要求党员干部学会“自找苦吃”,锤国家需要之“能”,蓄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品格,苦中精进,山穷水尽,仍能眺见柳暗花明做社会需要之“才”。“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断适应新环境、新风险,进而迸发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以“使君留意在斯民”的情怀恤民爱民。苏轼一直将为民谋利作为自身的事业,踏踏实实为百姓办事。“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共产党员要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要有家国情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信仰,不惧风险、敢于前行。无论是抗击疫情的胶着战场,还是基层治理的火热现场;无论面对未知的险情,还是卡脖子难题,国家需要有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党员干部,需要有坚忍不拔、抛头颅洒热血的党员干部。前方的路道阻且长,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党员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凝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始终保持饱满旺盛的斗志、昂扬向上的风貌、愚公移山的恒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用担当和尽责展现中国共产党员风采,写下中国故事的生动注脚,汇成新时代的无限精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曾水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01965.html

(1)
上一篇 2022-11-24
下一篇 2022-11-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