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金应回归人情本位

“随礼不超二百元,花销三万是上限……”近日,在零陵区菱角塘镇金坪村,“顺口溜”式村规民约深受群众认可。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的礼金、办事流程、桌数、花费都进行了具体约定,遏制了村里的大操大办风气。

礼金本是暖人心的“情谊”,却逐渐演变成了压人背的“负担”。“礼金过重”是不少人的“心头病”,往年,虽然有些人关系普通,但都住在一个村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碍于面子也要包个400元礼金,关系好点的包一两千也不稀奇。礼金数量成为了感情多少的表征,在攀比之风下,有人不得不硬着头皮充胖子,表面笑嘻嘻大红包,暗地里直呼“吃酒吃不起”。在这种不正之风下,更有人为了收礼金而办事,各种名目的宴请纷至沓来,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随礼随的是“人情”,应以“情”为本位。回溯随礼风俗的本源就会发现,其开始是为了互相帮衬,增进感情,若任由随礼金额越变越大,增加了家庭负担不说,还违背了随礼的初心,更有可能激发邻里矛盾,让关系闹僵,落个适得其反的局面。情谊无价,情谊本身也无法用礼金数目进行衡量,简单地用随礼多少来衡量感情深厚是不妥的。更何况,随礼是一件“你来我往”的事,一般随出去多少就收回来多少,那么随多少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可否认,随礼是我国团结爱亲、睦邻友好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因此,不能让随礼变了味。今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推进移风易俗。那么,如何整治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呢?

既然大额礼金在群众中悄然兴起,那么应该因地制宜,探索用“土办法”破除困境。修订村规民约,提供制度保障,可将礼金数量等具体规定写进村规民约,并以树立榜样示范,广泛宣传新事新办先进事例,鼓励村内党员带头施行,以惩戒兑现增效,通过个别批评教育、设置“红黑榜”等方式,引导村民想旧思维说“不”。建设“五会”队伍,发挥自治实效,吸纳村内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等加入了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带头遵守形成示范效应,包片入户宣讲礼金新规,现场监督及时制止违约现象,以群众自治助推良好风气。

随礼不超过二百元,是人情礼金减负的具体体现,也是整治变味习俗行动中的一张剪影,回归的是“情谊无价”的本位价值,助推的是文明乡风的形成,塑造的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灵魂”。我们乐见其成的同时,也期待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文明新风下逐渐实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左佳红,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16659.html

(0)
上一篇 2023-04-13
下一篇 2023-04-1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