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要有问有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解情况的渠道千条万条,但是调查研究要放在第一条,这是不可替代、不会失真的一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问题是对时代的回应,也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以问题展开、以结果落地,真正发挥调查研究的作用。

强化问题意识,想好“问什么”“怎么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才能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避免出现走“规定路线”、看“花瓶盆景”、听“会议座谈”的形式主义调研。只有带着困惑“下去”,才能怀揣办法“上来”。党员干部必须强化问题导向,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扣地方发展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需要通过调研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凝练,找准调查研究的“靶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要掌握问的方法,抓住问的重点,确保“问得准”“问得全”。“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真正深入基层,才能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党员干部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同群众打成一片,用真心换来真话,用真情赢来交情;要坚持实事求是,多到群众意见多、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学会“察言观色”,不“偏听偏信”,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对群众的意见进行认真研究、仔细分析,从而获得对问题的全方位认识,找准群众的真实心声,切实做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文章。

注重结果导向,明白“为谁答”“怎么答”。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实际效果,看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调查研究是否能够取得实效,是检验干部能力素质的“试炼场”、反映工作水平的“温度计”、体现宗旨意识的“试金石”。现实工作中有的干部发现了问题,却不想触碰问题,怕惹麻烦;有的发现了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束手无策。担当和能力的缺失,使得调查研究往往成为“一调了之”、“研”而无实的“烂尾”工程。要避免调查研究“虎头蛇尾”,做好“后半篇文章”,党员干部必须强化“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责任担当,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态度,回应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关切,通过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必须提高“科学决策、狠抓落实”的履职本领,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气神,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化研究,找准根源和症结,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落实的具体举措、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真正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直面问题的勇气、破解难题的智慧,努力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成效,创造出经得起人民和实践检验的调研成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程春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48526.html

(0)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 2023-10-1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