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之问:分析与思考

一、问题缘起:“好的资源条件”与“滞后的发展水平”

普洱有那么好的资源、那么好的条件,为什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普洱现场办公会时提出了发人深思的普洱之问。“普洱之问”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与疑惑,是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真问题、好问题、大问题。答好“普洱之问”,一是要辩证分析普洱的资源禀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普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是要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对普洱的未来进行思考、提供建议。

二、市情分析:普洱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普洱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山区,是云南省的生动缩影。“边疆”“少数民族”“山区”“欠发达”是普洱市情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要答好“普洱之问”,首先要辩证地、发展地看待以上方面。

(一)边疆。普洱市国境线长486公里,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辖思茅港、勐啊、勐康等多个口岸,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理论上讲,普洱具有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对外开放优势。但这种区位也有其劣势,那就是易受周边国家不稳定因素的干扰。长期以来,受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政治社会动荡等因素影响,普洱的对外开放潜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反而深受偷渡、贩毒、走私、电诈等跨境犯罪困扰,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以来,普洱“外防输入”压力空前,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受阻。简言之,区位本身是中性的,区位的“优”与“劣”主要由开放政策、周边形势决定。当前,普洱独特区位带来的挑战可能多于机遇。

(二)少数民族。2020年底,普洱市常住人口为240.5万,其中少数民族占比约61%。全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聚居着哈尼、彝、拉祜、佤、傣等25种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3个。少数民族多的优势主要有二:一是能得到国家更多的民族政策支持;二是是具有多元的民族风情,发展文旅产业点多面广。但劣势也有两个:一是不少民族是有宗教信仰的跨境民族,易受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存在一定的民族宗教隐患;二是少数民族种类多、分布散,发展文旅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山区。普洱市国土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25个台湾省),系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州市,全区山地面积占98.3%。绵延不断的、难以开发的崇山峻岭使得普洱成为北回归线上生态保存最完整、生物种类最丰富的一片绿洲,森林覆盖率达74.59%,居全省第一。正因为如此,绿色、生态、宜居成为普洱的一大优势。但多山的地形也制约了普洱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客观上造成了普洱地广人稀、发展滞后的经济地理。

(四)欠发达。2020年,普洱市GDP为945.42亿元(位列全省第10),人均GDP为3.93万元(约为云南省的75%、全国的54%),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值得说明的是,“欠发达”是在脱贫攻坚战结束后的提法,之前的提法是“贫困”。虽只是一词之差,但内涵可谓相距远矣!“贫困”更多是指经济落后,但“欠发达”可能意味着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滞后。综合地形、海拔、气候和区位因素,普洱经济形态大体呈现为以下“四元经济”:一是在海拔较高、气候较凉的山区,形成了以烤烟、茶叶、核桃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为主的“山区经济”;二是在海拔较低、地势较平的坝区,形成了以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的“坝区经济”;三是在城乡结合部,形成了以工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城郊经济”;四是在城镇内部,形成了以金融、医疗、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四元经济”勾勒的是地区内部的非均衡发展特征。因此,普洱的欠发达既可能有后发优势,也可能有内部失衡的挑战。

简言之,普洱面临的利与弊、危与机是发展变化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三、发展思考:普洱的出路在哪里?

当前,区域竞争不断升级,竞争要素、形态也出现了新变化、新特征,区域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准确定位、找准方位是实现普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防止进一步被拉开差距的关键。要把普洱建成“两示范一胜地”(“绿色经济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和“国际生态旅游胜地”),就需把普洱在开放经济、绿色发展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潜力转为现实优势。对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转观念。要跳出惯性思维、跳出自身看自身。普洱需要转变的观念不少,包括“小富即安”“等着国家扶持”等,但当下最重要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唯GDP”向“绿色发展”转变。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看,普洱大部分县区为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其主体功能主要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环保,工业开发、物质财富创造不是普洱的主要功能,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或“GDP”可能不是普洱与其他地区的首要比较指标。二是从“内敛市政”向“开放市政”转变。一段时间以来,普洱的市政建设似乎从熟人社会出发的,为本地人考虑多,为外地人考虑少。比如,对外地人来讲,找公厕就比较难;再如,普洱因茶而名,有不少“烧烤城”“美食街”,但却没有一个“茶咖城”等可以喝茶的好去处。普洱要建设国际生态旅游胜地,就意味着必须提高开放水平,普洱的市政建设就必须从生人社会出发,多借鉴其他旅游城市的做法,多为外地人考虑。只有这样,普洱才能笑迎八方来客、喜纳四海财源。

(二)抓重点。抓重点就是不盲从、不四面出击,聚焦少数重点地区、领域、环节发力,以点带面推动发展。对一个地方来讲,发展重点主要包括区域重点和产业重点两大方面。在区域重点方面,要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即增长极)。比如,是在州府还是边境城市?是在县城还是乡镇或行政村?在当前州府和县城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把城镇化建设重点下放至乡镇一级?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在产业重点方面,要明确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比如,发展旅游业一般需要雪山、草原、湖泊、大海或古城等引人入胜的自然人文景观,而这些要素普洱都不是很具备,所以旅游产业可能不应成为普洱产业发展的首选。结合普洱多山、生态好的比较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做生态有机产品可能是普洱的发展正道

(三)补短板。补短板就是要对目前存在的硬件和软件短板加强投入,尽快补齐,避免“木桶效应”。从硬件上看,普洱的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目前,普洱还有4个县尚未通高速,铁路建设也较为滞后,工程性、季节性缺水突出,亟需加大以上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从软件上看,普洱的开放意识、文化教育等方面明显滞后,与周边的临沧、红河、西双版纳等州市差距拉大。长此以往,势必遗患无穷。

(四)扬优势。扬优势就是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走差别化竞争路线。除了生态优势外,普洱的优势还有:一是人口较为年轻、劳动力充足。这为普洱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基础。二是有一批有一定影响的本地名优产业。出了茶以外,普洱还有江城黄牛、镇沅瓢鸡等难以被替代的地方名优产业。对这些地方品种,一定要保护、支持,使之进一步做优做强、发展壮大。因为短期看,这些品种在产量上、经济效益上可能竞争不过外来的所谓“优良品种”。但在长期,当相关产业进入供给过剩阶段后,本地名优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便会凸显,其经济效益极可能会更好。因此,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还需有战略定力,通过一心一意做好本地名优产业,赢得竞争胜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苔花如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viewpoint/59086.html

(9)
上一篇 2021-11-11 21:42:18
下一篇 2021-11-13 22:27:06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