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网络暴力要“止于微末”,也要“防于未然”

近年出现过多次舆论诋毁见义勇为者的事件。这类网暴行为存在同一种逻辑,都是在以“事后之明”,苛求理想中的“完美施救者”。可是,危急情况不是“沙盘演练”,很多时候考验的是人的第一反应,有时也难免会无暇顾及细节问题。旁观者不辨是非,事后拿着放大镜指指点点,才是关注错了重点,不公平地消解了救助者的善举价值。更何况,救人者本没有道德上的义务,如果动辄得咎,甚至会因此受到网暴,见义勇为者就会顾虑重重,甚至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在紧急状态下,人的本能是救人,而不是不分主次而言其它。一起见义勇为的救人事件,不该因一些纷纷扰扰的争议,弄成闹剧。守护好人的善意就是守护我们社会的温度,如此妄加揣测,只会让救人者寒心。曾经,医生救人被医闹、马路上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讹等事件都引发过舆论热议,但值得欣慰的是,大部分事件都在广泛关注下得到妥善处理,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要为好人撑腰。所以,对于救人者,我们不应该求全责备,更不应用龌龊心态盯着细节不放。作为旁观者,我们不是事件当事人,更不了解事发时的情况究竟如何,很多事件中都会存在事实真相不明、别有用心者挑拨的情况,以至于网络暴力常常会出现“误伤”,抑或是让当事人承受与其行为不符的过度谴责。网络暴力无法催生正义,发言前一定要做事实判断、再做价值判断。

一些看似“公平正义”、“大义凛然”的行为,实则是情绪的宣泄、偏见的狂欢。事实上,根治网络暴力并不容易。因此,治理网络暴力既要侧重“止于微末”的细节,也必须解决“防于未然”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明确“权责边界”,只有擦亮“法治利剑”,才能让网络暴力无从滋生。才能让施暴者付出相应的代价,让公民引以为戒,实现网络净化!

总之,凡人善举不该被求全责备,出手相救也不该被重重顾虑所羁绊。为好人“减负”,让恶语伤人者退却,才是更为理想的社会图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步拉格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01903.html

(1)
上一篇 2022-11-25
下一篇 2022-11-25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