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讲实话,对于学习习主席的知青岁月,刚开始我是有点迷茫的。或许是因为出生在 90 年代,并不能很好地体会当初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只是从以前的教科书看过只言片语的描述或者是电视剧情节里面有些遥远的场景。哦,还有听爷爷奶奶讲生产队的事情,起早贪黑,去队里干活。但这些信息所勾勒出来的画面太少了,只有黄土、戈壁滩、窑洞、羊群、高粱地,几个戴着眼镜的小青年或者是扎着辫子透着文艺气息的女孩,而他们到底是怎么生活在那段岁月的,全然没有概念,就好像突然断片了,空白了,这也许就是 90 后的我们所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地方。

年龄与时代的鸿沟必然会带来许多思想上的不足,其实刚开始的迷茫不解,到后来看了有关于习近平知青岁月的对相关人员的一些采访实录的文字中才开始慢慢清晰,慢慢地想要去靠近那个年代。不,可以说是原本对于未知的年代就是想要了解的,但是不会主动去,只会被动地接受,而当主动去了解时,满脑子又开始有了各种问题?所以,什么是“知青”,为什么会有“知青”,“知青”平时上山下乡的时候在干什么,“知青”的命运到底何去何从?在孔丹话语里的“难忘的青春岁月”就是那个时代的知青所经历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当年的习近平才十五六岁。

十五六岁的年级,我们在干什么?我大概经历中考,刚上高中吧,那时的我满心念着的就是读书,生活的重心亦如是,这个年代的我们当时尚且如此,而在 60 年代无法进行高考,无法获得学习机会的环境下,这些“老三届”知青们必然也是非常想要读书的。其实我十分佩服这些咬牙坚持的知青们,其实他们好多人并不懂农活,几乎是从“手无缚鸡之力”蜕变到了能挑担子能下田的人,面朝黄土低头去尝农民的滋味,去体会实实在在的在土地上活的日子,在这样艰辛的同时,还能够手捧起诗书,不忘记远方不荒废时光,真的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姿态。

虽然有着城市居民的户口,但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没有亲自拿着锄头挑着扁担,但从小我就在田埂边看着爷爷奶奶在田地里忙活的苦,春耕下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循环如是。这些经历也让我比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更懂得什么叫做“苦”的滋味,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自己的故乡在哪,“根”在哪,从土地里扎根长大的人,不能忘本。虽然我们不能去提醒苦难,已不能说经历苦难一定会得到什么,或许会被压垮呢?但不得不承认有一句话的正确性:那些不能打倒你的经历必然会使你更强大。苦难是苦涩难熬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但是凡是从苦难中淬炼过还能坚强站立并前行的人,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我们的确不能忘记那段岁月,即使我们并未涉足,但是那段岁月所映射出的那些人那些事,是我们所需要铭记的,不经历过不代表不需要知道,不经历过才要从中汲取更多。有很多人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但我觉得脚踏实地之后,才有资格仰望星空,当然我们要时刻怀揣着梦想,我们每个人小小的梦都可以支撑起一片天空,而这一方方天空足以连接成一片广阔的理想,这些点点滴滴必然可以推动一整个中国的发展。但同时我们必须落实我们的梦想,我们得真正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慢,但从不后退。我曾经这样说,我也许正如我的名字的寓意一样,只是一颗星子,在达到“璀璨”“闪耀”这些美好的画面之前,我必须拼命努力地穿过一万光年的距离,让光芒到达地球,这样才能成为夜空星河里的一点。我不是日月,也不去争辉,但我愿以我微弱的一点星火,去燃起燎原之势。

在浩瀚星河中,我们每个人都如此渺小,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平凡;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无法复制的,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子,积少成多,水滴石穿,这些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我们缺少把这些道理变成真的实践,年少的我们需要多历练才能给自己注入更多更多的动力,才能走得远飞得高才能回到最初的地方面对自己的内心。中国需要像当年作为知青一员的习近平一样历经苦难,却依旧不忘本心坚定向前的人;而此时年轻的我们必然也要如此“脚踏实地”,再去“仰望星空”。如能脚踏实地,远方再远也不必害怕;若是心中有梦,前路再艰险必然也不孤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西瓜蛋炒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02034.html

(3)
上一篇 2022-11-25
下一篇 2022-11-25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